|
小贴士:发图文帖,图片宽度请不要超过900像素,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到昆明已是傍晚时分,夜来便上街走走。昆明的街道看起来十分整洁,灯光下的林木也显得格外青翠,整个城市或许用一个绿字来概括更为妥贴。尽管时已深秋,江南的林木已然飘飘忽忽地洒下些落叶,那曾经爽心悦目的翠绿也似乎生受了锈蚀,就连空气中也夹杂了那分萧杀和寂寞,而昆明却是一片郁郁葱葱。我走过不少城市,难得有象昆明这样绿得清新自然,绿得这样舒心畅意,这样清纯可爱。除了“滴翠”。我再也想不出什么恰当的字眼来形容。昆明的街道并不宽敞,夜市却十分繁荣。在火车站附近的地方,还没有一家豪华的商厦,沿街的商店(大多是一、二家门面的小型商店)却是万家灯火,没有过分花哨的装饰,没有言过其实的广告,更没有令人心烦的聒噪,宁静的灯光映照出朴实无华的货真价实,营业员宾至如归的接待洋溢着春城人诚挚可信的淳厚民风。徜徉在昆明街头,不由得陶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心中暖洋洋的。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城西南的大观公园内,环境颇为幽静。乘车行无多时,就见到那座十分壮观的白底金字汉白玉牌坊。入门但见翠竹苍松,绿树红花,目不暇接。云南地处亚热带,植被丰富,奇花异草数不胜数,而且花卉的花期长,菜菊、大丽菊、含笑、一串红、木芙蓉、叶子花、海棠花,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万紫千红妆点出世外桃源的五彩缤纷,极目所至,但见一片花的海洋。沿着花木扶竦的曲径,穿越百折回廊,就来到名震海内外的大观楼。楼仅三层,虽然古穆庄严,并不高耸入云,就连登高也难望见“西山睡美人”的丰姿,障目的何止千叶万树。大观楼之所以蜚声中外,不仅仅因为门前的碧水,背后的青山,繁茂的花木,美丽的传说,令人梦萦魂牵的追慕更来自楼前那传诵千古、烩炙人口的180字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入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廊,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嬴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在大观楼前徘徊再三,细细体会百字长联中的幽深意境,依然感受到那种如战鼓、似波涛的强烈震撼。环顾四向,面前一曲欢快流畅的清流,牵连着一长串千姿百态的曲院回廊,似翡翠明珠散落在青山翠峦的芳草绿树之中。湖岸垂柳拂波,池中莲荷高下,水面亭阁相映,步步有景,处处是花。更兼金菊飘香,姚黄魏紫,荡漾一片秋日的春意。红花绿叶,水光山色,交相辉映,令人不觉心旷神怡。
园通寺
下午去园通寺,寺在园通山下。园通寺始建于唐南诏时代,元大德五年重建,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寺并不大,但颇具特色,建筑亦称宏伟。滇寺无论从格局还是从内涵看,同江南的佛寺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是从大门进来,一路拾级而下,路是越走越低,而非三阶九步,步步高升;二是僧道并重,三教之中无独尊,既尊佛,又重道,如来与八仙共处,亦一奇观。无论山门、大殿,八仙的壁画、雕塑随处可见,连如来座下也是八仙的浮雕,也许是当年王重阳与段王爷的论武深交的遗泽吧;三是在韦陀殿与园通宝殿之间建造了观音殿,观音殿处于放生池中,池边左右皆有配殿香斋,于布局上亦属标新立异,四是天王无殿,天王只是在园通宝殿如来佛前配祀,周围罗汉十二尊(而非江南佛寺的十八尊),三尊主佛从左至右分别为现在、过去、将来佛(江南佛寺则为过去、现在、将来佛),佛象之前饰以青黄二龙盘绕更是与众不同,可能是南诏以佛教为国教,段王爷是佛爷投胎有关;五是江南(也许并不止于江南)以和尚居庙,尼姑住庵,即便是名山大刹,信女慕名到寺出家,也是另建庵堂居留。而滇寺却多僧尼合寺,相传明末江南名妓陈园园(江苏秣陵,即今丹阳人)因不耻吴三桂卖主求荣,愤世嫉俗,出家于此,由此而留下了几多如诗如歌、似梦似幻的故事千古流传。
园通宝殿后面是1991年新建的铜佛殿,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的铜佛。铜佛殿金塔入云,飞阁流丹,建筑格式完全按照泰国风俗,铜佛也显得妙态庄严。看来,“一方水”不仅养“一方人”,一方神佛也难免“地方色彩”,印度的佛伟岸庄严,泰国的佛则清秀刚健,而中国的佛则慈祥恬静,福相得多了。铜佛殿后就是园通山,山上林木葱郁,怪石嶙峋,风景也宜人,只是由于岁月消磨,许多题刻已磨砺殆尽,那无数的名人逸事也就象千百年来的落叶腐草一样地无声无息地湮没在茫茫岁月中。
西山龙门
西山在昆明西南4.5公里处,是观赏滇池的好去处,近年被辟为森林公园。从昆明去西山。沿着双车道高等级公路向郊外直驰,远远地就望见“西山睡美人”仰卧在云水之间。向导指点,西山龙门就位于睡美人的头部,难怪昆明的特产和工业产品多以“睡美人”为商标。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爬坡,枝繁叶茂的桉树夹路相迎,扑面送来一阵阵清新的芬芳。到华亭寺下车,未进山门,门前一副黄底黑字楹联先声夺人,令人一洗尘心:“绕山千章松苍竹翠,出门一笑海阔天空”。进得山门,走过一个L型转角就到了韦陀殿,殿前一泓清水,池边广植林木,狮、象等瑞兽的雕塑散立其下,安详静谧愈见佛家清静。与众不同的是,韦陀殿正殿供奉的不是能容世间难容诸事的弥勒佛,妙庄庄严的唐三藏稳坐其上,而背后才是护法韦陀。大雄宝殿基本同江南佛寺雷同,但三尊主佛的背后不是通常所见的三十三层天,除了供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居中却供着披发仙人、观音和文昌帝君,儒、释、道三教合一可见是南诏佛教的特色。大雄宝殿后面的藏经楼就是新建的雨花台,整个华亭寺与其说是一座庙宇,不如说是一座花园更确切一点,香烟缭绕更使人飘飘欲仙。
出华亭寺,盘山而上,路渐险峻。不久就到了三清阁,进园门,拾级而上,见阁中供奉着一位灵官,阁右有“孝牛泉”,泉眼不大,上供一白色神牛,顶礼膜拜者甚众。过三清阁后,路更狭小,有的路仅容一人通行,上下相逢必侧身避让。脚踩峭壁上凿出的石磴,穿过一个接一个的小山洞接成的通道,再经过一条狭长幽暗的隧道,气喘吁吁地来到了闻名天下的西山龙门。龙门并不高大,不过是一个雕梁画柱构筑的牌坊,但她却是登峰的险要。牌坊西侧的石窟中供奉着文武两圣,中间供着足踏鳌鱼、提斗执笔的魁星。龙门之所以为龙门,一是因为登山路途艰险,寓意黄河鲤鱼逆水而上,跳跃龙门而乘云;更寓意一经龙门,魁星点魁,文武人才即可平步青云,出人头地。难怪攀崖历险不辞艰辛者络绎不绝,更难怪长长的洞壁上镌刻着“长歌怀采薇”的感慨,过龙门,登月台,凭栏俯视,但见百丈悬崖峭壁,有壁联云:“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却在水中央”,身临海天一色的奇境,眼前更豁然开朗:云卷云舒,万里长空但凭扶摇上下;波生涛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登高望远,冷对烟霞变幻,不觉心胸开阔,尘埃为之荡涤一尽。
下山后,又在太华寺稍作休息。太华寺结构严谨,一轴线几个大殿,线条明快,两侧又都是繁花如锦。佛门善悟,太华寺中亦有众多联对发人深思,如殿前有对:“世间多变幻,千年沧桑千年田;胸中何所有,半是青山半白云”,对非妙对,但寓意深远。可以诲人。太华寺旁有1980年移建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故乡人民在滇池之滨用独特的葬墓造型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民族音乐大师:聂墓背负青山,前俯滇池,周围苍松翠柏,环境幽静。二十四级台阶象征音乐家24 岁年轻的生命,七个花圃表示七个音阶,似耸立在太华寺边的提琴,永无止息地为故乡的山山水水讴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经久不息地回荡在高山峻岭、田野村寨。
海埂民族村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民风,各具民族特色的边寨风光,自然就成为云南这个旅游大省极富竞争力的资源。民族村里建有许多民族村落,白族、傣族、哈尼族、彝族、苗族,不一而足。不同的村居,不同的民族建筑,不同的服饰,不同的生活习俗,进入海埂仿佛走进了苗乡彝寨,不用千里奔波就可观赏采风。进入傣族村,满目傣寨风光:椰树林边,凤凰树下,一座座颇具特色的茅顶吊脚楼,宽敞而矮小,楼分二层,底层高不过二米,是傣家坐地休息的地方;踏着矮矮的木梯上楼,傣家竹楼才是傣族人日常起居的地方,锄、耙等生产工具和常见的生活用具也放在楼上,竹楼里着地铺席就是床,二条席加一顶蚊帐就算是双人床了。在楼上,人只能盘腿蚨坐,在楼下才有低矮的凳椅,人坐下来难免要屈着两条腿。在傣村,可以看到用毛竹剖成两半接成的接引“圣水”的水槽,用木头雕成龙头的泼水楼,还有傣家独特的古色古香的、二亭夹一桥式的“风雨楼”,傣族村里最雄伟的建筑要数按10:9比例建成的曼飞龙白塔——一座式样酷似缅甸仰光大金塔的大型塔群建筑,塔群由大小九塔组成,洁白的塔身,金色的塔尖直指苍穹,阳光下更见银光灿灿,炫人眼目,犹如玉笋破土而出。主塔居中,通高16米,八个小塔分列八角,通高8米多,紧紧拱卫着昂首挺立的主塔。小塔座下均建佛龛,龛内供着佛象,正南的佛龛下有一个据说是释加牟尼的脚印。曼飞龙白塔的原型在景洪县大勐笼的曼飞龙后山上,是小乘佛教的典型建筑,因为是佛教教塔,不允许复制,傣族村中的白塔只能按比例缩小。塔前的广场上,傣族村民邀请游人一同参加民族歌舞,锣鼓奏节拍,村民成行舞,女前男后,前主后客,盘圈而舞,动作不太复杂,但欢快热烈的气氛动人心弦。二圈跳完,不过七、八个动作,马上就泼水祝福——据说,傣家的泼水节也是这样的程序,无非人更多,水更大,不仅用手泼,用盆泼,还有干脆用龙头接上自来水浇,浇个衣衫全湿,更见福大运盛。
傣族村外即是民族团结广场,亦即少数民族民俗节目的表演场所。广场中立着赤脚踩刀登高的高大铁架,架上插着一面面随风招展的红旗,以前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表演,深为赤脚踏着钢刀利刃登高而不伤的怪事困惑,可惜表演的时间已过,不能亲眼目睹一较真伪。正在场内表演的是女子龙灯队,锣鼓喧天,赤龙飞舞,但毕竟流于一般,无甚奇特之处。过广场即到白族村,作为大理象征的大理三塔傍水而立,清秀挺拔,引人注目。白族的民居同汉族的古典建筑并无二致,民俗也相近,唯家中供奉白族本主。“白族功夫三道茶,先苦后甜三回味”,别具一格的茶楼招帖,还有悠扬的歌乐声指引我们去茶楼观光,只可惜茶价昂贵而不敢问津,“阿细跳月”的优美歌舞只能站在远处驻足旁听。下得楼来尝一尝“凉宵”、“冰粉”等白族小吃(其实汉族小吃中也有此品种,只不过白族村里做得更加细腻甜润而已),物美而价廉,众人赞叹不已,也算过了回当白族村民的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