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ool 于 2010-7-19 23:18 编辑
et,和圣诞这两个在山区长大的和我一样抓着树干、竹子和藤萝迅速向下,后面阿乐和家玮虽然驴行过多次,也从来没有这样走过,这个时候两个人都还在使用登山杖,家玮还和平时一样习惯使用双杖,在这种陡峭的地方,登山杖反而是个累赘,两个人一下就掉队了。阿乐还好,毕竟有几十次驴行经验,虽然慢点,但颇有大将风度,稳步的跟在后面,一声不吭的。家玮却是满头大汗,我奇怪下山他体力消耗怎么如此大,他说“是有点害怕了,吓的”。也难怪,我们中他最年轻,大学还没有毕业,什么时候这样折腾过?这次是我害人了。在我劝说下,他扔掉了一根登山杖,我稍微放心了点。 时间快下午5点了,我走在队伍中间心里急呀,前面两个冲得很快,后面两个又一直掉队。我不断叫前面两个稍微慢点,后面的紧跟,生怕丢掉一个,这个地方迷失一个人可不是开玩笑的。这样陡峭的地方,放不下帐篷,又没有水源,蚊子更是铺天盖地的。虽然我考虑到,实在不行在斜坡稍缓的地方也能勉强斜撑帐篷挡挡蚊子,靠着山壁也能过一宿。但这是下策,趁着天黑前下到溪流边才是上策。 前面et和圣诞喊过来:“下面是悬崖,必须横切”果然不出我所料。换我来带队横切,靠近河流处横切比山腰横切难度更大,这也是我当初不同意et直接往下的原因,但是现在木已成舟,只好在靠近河流的悬崖上方横切,走起来更难走。 艰难的走了一段后,发现了一片往山下延伸的的大叶子植物,每片叶子都有荷叶大小。Et和圣诞觉得这是可以继续下了,我看了后发现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不能形成明水的小壑,大约有20-30米宽,因为很潮湿,又经常有雨水冲刷,表土很松软,所以灌木在这里生根很难,生长了很多这种喜潮湿的大叶植物。现在离主河道已经很近,这种小壑应该不会很深切,关键是可以躲过浓密的竹林。正好是下山的捷径。遂同意Et和圣诞的观点。 5个人,就像扫荡团一样在大叶植物遮蔽的陡坡上硬生生闯出一条大路来!要是有后来人,肯定以为这地方有大队的野牛通过了。 很快下到溪流边,发现溪流很小,水流时断时续的,不是上山的那条主河。用卫星一定位,发现和主河道还隔着一道100多米高的山岗,本来想越过这道岗回到主河道的。脑袋灵光一闪,对着地图一看,这里原来这是主河道的一条小支流,大家只需要顺着这条半干的河道往下就好了。 终于顺着小河回到了主河道边,也就是第一次探路折返的地方。大家长出了一口气。吸取上次的教训大家没有说连夜下山,但是这个地方露营不便,大家又顺原路返回了大约1小时,到了我们上午看好的一块地方,就地扎营。 第二天往下穿过那片第一次探路迷失的丛林时,et和圣诞冲在前面,et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我也对他信任过度,在错过第一个星标的时候,他坚持他的记忆绝对错不了,大伙儿只好继续跟着走。但是我发现他越错越远,都偏离星标距离700多米了,他还一直都说横切下山的路肯定还在前方。我只好停下不走,叫前面的折返回来。 顺着一路标记的数十个星标走了几个以后,大家又依稀看见了走过的痕迹。这一次虽然我们也偶尔偏离方向,要横切一点,但是比上次可就好得太多了。直到抵达最后一个星标,大家看见了所有人都记得很清楚的一块大岩石的时候,才感叹,还是相信科学好啊。 过了那块岩石,路就比较好找了,很快我们又回到第一次出山的塌方体的下方。太阳也出来了。 3小时后,下到公路尾,刚好遇到很多端午自驾到鸡冠山旅游的人,大多数人走到公路的尽头就拍片返回了。有一队骑车上来的居然走到了上山的第一条河边,佩服一下。 看见我们几个风尘仆仆的,都问:“山上有什么?”“蚂蝗、蚊子和蛇”。大家说着笑起来。 圣诞说:“龙眼探路叫上我哈!“没问题”。
附:
龙眼探路召集中:无向导,7人以下,八月初出发,行程预计5-7日,准确日期待定
具体每日安排变数很大,随机变动。
目标:
卧龙自然保护区无人区:1:龙眼瀑布 成功率 25%
2:卧龙关沟 水海子 成能率 50%
因为卧龙地区的卫星图分辨率比鸡冠山高了几个数量级,所以这次成功率比鸡冠山高很多。
乘公车,纯AA, 预计费用 200元以下。
必须年满18岁,安全自负,没有行前会,行前签生死状。
特别提醒:考虑到耙子桥沟水大冲垮桥梁,可能要翻越卧龙关垭口,这样第一日可能不能抵达水源,所以要多备水具。
之所以发在这个地方,而没有发在结伴同游栏目,是希望大家通读上文,慎重决定。 能通读全文的必是有缘人。
Qq 6 5 756981 0
138
8176
0482
jack
写完了,真累,表扬自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