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论坛(旅游生活休闲)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5|回复: 0

台儿庄古城的焕彩重生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60
注册时间
2011-9-5
发表于 2011-10-28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517微信小程序
台儿庄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其与台儿庄运河(史称泇河,又称韩庄运河)的开凿相伴相生。此前数百年,由于黄河水患的淤塞及其他种种因素,京杭大运河始终多枯少丰,漕运“动脉”空有其名。明朝后期,朝野有人建议在原运河河道以东新开泇运河,以躲避黄河改道的干扰。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开泇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是年,总理河道的舒应龙主持了泇河泄洪工程的开凿。六年之后,工部侍郎刘东星奉诏进一步开泇河通漕运。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刘东星因开凿泇河积劳成疾而病故。工部右侍郎李化龙接替刘东星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正月再兴大规模开泇工程。同年八月,泇河正式通航,当年,“粮艘由此过者三分之二”(《明史·河渠五》)。至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通过泇运河的粮船达7700余只。此后,人们又不断对泇河进行治理,使之成为运河上的主要干道。

  开凿泇河,是明后期的一项大规模治运工程。它的完成,使漕运避开了三百三十里的黄河险道,转而走二百六十里的泇河新渠。这样,过往的漕船不仅安全多了,而且节省了时间,运营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台儿庄运河的诞生,给其流域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繁盛机遇。在开泇的同时,为了防止汛期储存的湖水通过运河一泄而下,治河官员还从微山湖口至台儿庄,先后建起了八座水闸。北上的官船和商船,经过这些船闸,需要在台儿庄等待半个月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的漕运枢纽,留住了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台儿庄迅速繁荣。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台儿庄也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从晚明至清末,南来北往的商贾,都愿意借助台儿庄的商机创造财富,置办家业,进而捐助善款,修桥铺路,建庙办学。为了消除洪水威胁,人们在城区内开挖了几十处大大小小的“汪”,彼此以明沟暗渠、小桥流水相连通,形成了汪塘、水沟、渠道、护城河和大运河相通的完整水系,在汛期吸纳暴涨的运河水,在枯水期回补运河水,形成了一个自然循环系统。老百姓随“汪”而居,城水相依、碧水灵动、以河带路、以船代步。近百条水街水巷,呈现出一派东方水城的风采。到清代的康熙年间,台儿庄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6万,流动人口16万以上。由于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在营建自己的商铺和住宅时,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使得台儿庄城里集中了京派、晋派、陕派、江浙、徽派、闽南等八种风格的建筑;接纳了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中外各大宗教和不同的民间宗教。官员、军人、儒生、商贾、僧道、医药、农夫、匠人、武侠、梨园、术士、杂耍、艺**、掮客等三教九流都在这里发展,使古城台儿庄成为不同文化的汇集之地。“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

  (清光绪《峄县志》)就是对台儿庄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抗日战场中华扬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13日和27日日本侵略军相继占领南京、济南。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1938年2月,日军从华北大举南下,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日军板垣、矶谷两师团4万余人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策应津浦路南段敌军的攻势,企图合攻徐州,并与从南京北上的敌军相呼应,想一举围歼第五战区野战军。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公里,处于临城至赵墩铁路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在军事上,台儿庄与徐州有唇亡齿寒之关系,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徐海地区成为我军阻断敌方南北联络的壁垒和拱卫抗战中心武汉的屏障,其战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日军如果攻下台儿庄,既可南下切断陇海路,西取徐州,又可北上临沂,彭城不攻自破,津浦路不战自通。为了打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军队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任总指挥,决定在台儿庄歼灭敌军。

  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正是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候,台儿庄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姿态受到国人乃至全世界关注。

  3月24日至4月6日,战火在只有几平方公里大小的台儿庄绵延了半个月之久。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以3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大捷。战后的台儿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积存了一寸多厚,运河水为之染红。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1984人(包括临沂、滕县、徐州会战的伤亡数字),毁坏敌人坦克30余辆,虏获大炮机枪步枪等万余的战绩。在台儿庄,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打击,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备受鼓舞。在台儿庄,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上的首次重大胜利。作为民族扬威的英雄之地,这座鲁南重镇也变成了废墟焦土,当时的两万多间房屋建筑“无半掌之壁不饮弹”,两平方公里城区,“无方寸之土不沃血!”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称:“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役之后,几成民族复兴之象征”。战后的台儿庄,也被海内外的舆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亲历这场战役的美国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当年5月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上撰文说:“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今天的台儿庄古城中,仍旧可见千疮百孔的清真寺,墙上、古槐树上当

  年密集的弹孔仍然历历在目。而就在运河之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则向世人展示着当年战场的悲壮。但同时,这里也传出了一种强有力的声音:为了中华民族之扬威,即使繁华全毁,台儿庄也在所不惜!

  新千年,古城获新生

  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国民政府曾决定“在台儿庄重建新城”,以告慰英烈,教育后人。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中国立刻获得和平。进步与反动两大势力为了主宰中国的命运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在尽失民心、屡战屡败之后,国民政府已根本无力实现“重建台儿庄”的诺言。

  当时光进入新的千年,2006年11月7日,台儿庄一位新上任的市长在傍晚乘船抵达台儿庄。此时,古运河畔的战争故地,在68年后即将进行商品房开发。面对一个个古老的青石码头,一栋栋弹孔斑斑的民居,这位年轻市长当即意识到,这段古运河及其古建筑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就无法恢复,于是叫停这宗房产开发。也就是在那一刻,市长萌生了重建台儿庄古城的念头。

  1938年的大战,使台儿庄古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6000栋明清建筑,保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为了挖掘古城历史,在此后的一年里,这位市长利用周日假期,身着便装,脚穿布鞋,不带秘书,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走进台儿庄老城区。2007年,他拿出47个星期天,拜访了当地27位80岁以上老人,现场绘出50多幅略图,写了20多本考察日记。他利用晚上的时间,查阅文献,研究老照片和音像资料,钩沉古城历史。正是靠着这些资料,他组合还原出战前台儿庄旧城面貌,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求证,绘制出台儿庄古城的草图。

  这位市长名叫陈伟,日本国立东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曾任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健康统辖事业部主任。正是在这位留日市长的主持下,毁于抗日战争的台儿庄古城获得了新生。

  黄尘古道,烽火边城。时至今日,这南北通衢之地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繁荣。但在这里,刀光剑影还尚未暗淡,鼓角铮鸣亦余音犹在。当历史的阴霾渐渐消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政治铁律开始变得熠熠生辉。台儿庄古城的复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凭吊,对先贤的缅怀。如何让台儿庄古城的新生得以最大程度的延续、如何让我们这个盛世得以最大程度的延续,这才是我们最为严肃的使命。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517旅游网 ( 川B2-20080114 )

GMT+8, 2024-11-23 15: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