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贴士:发图文帖,图片宽度请不要超过900像素,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本帖最后由 法古修今 于 2014-5-5 13:39 编辑
序言
童年时代的小山村里没有照明电力、也不通公路,村里的小孩子除了邀约在一起疯跑 、玩打仗游戏外,在上学之余还要帮家里放猪、放牛,这时就可以将猪、牛赶到村背后的山脊处,任其满坡寻找吃食,自己则站在山脊上呆呆地望着对面山脚下的公路,如能看见有汽车从远处开过来又走远了会兴奋很久。偶尔有公社干部推着自行车下乡经过村边时,叮铛着响的铃声会将孩子们从四面吸引围拢过来,羡慕地看着银白色的镀铬笼头(车把)、铃铛和钢圈,对窄窄的两个轮子就能载着人前行而不倒,始终百思不得其解。当骑车人走得较远时,一群小孩经常会在大孩子的唆使下,同声高叫:“洋马马、白肚皮,爸爸买来幺儿骑”,“洋马马、叮叮当,上头坐个死瘟殇”,其间的羡慕、嫉妒、恨全都在这两句童谣里了。这就是童年时代对自行车的印象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民通过包产到户,收入得到提高,而且在工业产品的供应极大改善后,可以自由购买以往只能凭票供应给“公家人”的自行车。很快,“山川”牌28加重自行车成了农村青年男女婚嫁的标配之一,就如同今天的汽车。一时间,学骑车成为了大人、小孩子最为热衷的活动。对于10来岁的小孩来说,28 加重车实在是太大了,即使将车座降到最低,腿还是不能完全够到脚踏板,于是就有人换个方式将右脚从从车架的三角形中间穿过去踩在右边的脚踏板上,拧着身子骑行,我的同龄人几乎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学会了骑车。自行车的普及和通往乡场上的乡村公路(机耕道)的贯通,自行车成为了农村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除搭人赶集外,运粮食、运化肥等货物,都全靠自行车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几乎都练就了骑车驮货的好身手。
参加工作后,很快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二手自行车,骑着它逛遍了绵阳的大街小巷,对老城区街道的印象至今还主要来自于哪个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越来越忙,坐车和开车的时候越来越多,自行车逐渐从生活当中消逝,直到偶然从517上看到骑行西藏的游记后,才发现自行车不仅是童年时候的“怪物”、少年时代的运输工具、青年时代的代步工具,而且还能够成为旅游工具。骑行还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自此,我爱上了骑行,尽量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骑遍了周围的乡镇,不到一年时间就累计骑行了5000公里。
从2012年开始计划自己的首次骑行远游,目标确定为骑行到延安。之所以是延安而不是其它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小学(初中)课本中“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和闪闪发光的宝塔插图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延安是儿时心中的圣地;二是去延安必翻有“中华父亲山”之称的秦岭,这也是我早已向往的地方;三是从绵阳到汉中要走有名的金牛道,沿途可以欣赏到很多历史遗迹;四是作为菜鸟出游,自认为这条路线安全系数高、难度低,路程长短合适。确定目标后,从2012年开始,两次计划出行,总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出发。几经波折,终于在2014年4月下旬获得了难得的假期,经过9天零两个小时,1167公里(码表路程)的骑行顺利到达延安,完成了几年来的心愿。如今,从延安回到绵阳已有一周,现将整个骑行过程贴出来与各位朋友分享,希望能够给以后走这条线路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