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贴士:发图文帖,图片宽度请不要超过900像素,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有座古城,自秦朝已经建县,却因地处西南边地,少为人知。
有座古城,与云南丽江一道,在1986年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但至今默默无闻。
有座古城,有不亚于江南周庄的小桥流水,有江南难得一见的青翠山峰,有淳朴好客的边地人民,然而热爱她的访客还没有到来,一旦她揭下神秘的面纱,必将惊艳天下,这就是——贵州镇远
一
镇远,光听名字就有一股凛冽硬朗之气,事实上也如此,它是古代中央政府为控制西南边陲而建的一座重镇,后来,黔东南苗侗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也设于镇远,1958年才迁至现在的凯里。镇远古镇位于贵州省东部, 阳河中游的镇远县内,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历来为设州、府的核心地带,后在明清两朝又得到进一步确认,一直受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镇远也是一座“以军兴商”的边塞商都。明太祖时期,朱元璋派兵在镇远屯田驻守,并在四周设卫所,随着卫所的设立,军旅往来,商贾云集,这里的人烟日渐稠密。镇远地处沅江上游,紧控西南大驿道通往云南和缅甸、印度、老挝等国的要塞,一度成为一个“舟车辏辐,货物聚集”的水陆大都会,被称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万船云集,水驿码头应运而生,镇远也就成了黔东门户上一处重要的水码头。镇远还是人文荟萃之地,吴敬梓就被镇远铁溪一带的风光所打动,将“铁溪龙神嫁妹”的故事编入《儒林外史》中。王阳明、林则徐、李烈钧等名人都曾途经镇远并题下亲笔诗文。红军长征时,多支部队也经过镇远,留下不少故事。
二
镇远有如此醇厚的历史文化,同时又作为一个旅游区,自然让人心向往之。2010年的11月,我们驱车前往,贵州境内由三穗县至镇远县有一条新修的景区专用路,行驶其间,风景甚好, 阳河一直相伴左右,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下泛着独特的或翠绿、或墨绿的光芒。随河前行至下游处,便到了镇远县。我们的到访得到镇远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宣传部田部长安排信息中心的徐世钊主任带我们进行参观,徐主任十分热情,一路游览,一路给我们介绍了镇远景区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在贵州的古镇中,镇远的特色是有水。源源流长的 阳河经黄平、施秉,来到镇远后,神奇地拐了一个“S”形的弯后穿城而过,至芷江、怀化,最后入洞庭湖,巧夺天工的将镇远筑成了一幅独特的太极图风貌,“S”形河湾的北岸为府城,是原来官员将领们的住所;南岸为卫城,是兵士们的住地。镇远城区如今皆为景区,共3.1平方公里,人口约七八万人,核心景区为保存较好的古城府城,面积约1.8平方公里。1986年时,镇远与丽江同批次全票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于交通不便、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贵州镇远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养在深闺,从2003年才逐步开始进行旅游开发,2006年全面展开,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全部由政府买单,指定个别公司做营销。在旅游环境改造前,镇远卫城两侧的房屋外立面全部为瓷砖,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耗资两个多亿将卫城房屋全部改造为仿古城的“徽派”建筑,按现在的进度,2011年初就能全部完成了。在贵州省、黔东南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的第四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暨镇远古城文化旅游艺术节在镇远召开,镇远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从2010年开始,镇远的战略目标是要用三年复兴,五年内东超凤凰、西赶丽江,不管能不能达到,镇远人都坚持将这个目标立出去,给自己加强动力。当地政府近几年对镇远的投资力度也很大,旅游营销从贵阳、重庆、湖南做到福建、广东、上海,这样由近到远逐渐辐射全国。
三
走在镇远的古街古巷中,的确感觉这里比起丽江少了很多商业化的俗气,显得古风犹存,质朴自然,极少见到杂物垃圾。镇远每天早晚各有一次收垃圾的车过城,边开边响着音乐“我爱家乡 阳河”,市民们已经形成自觉习惯,听见音乐就来倒垃圾,所以镇远的卫生状况很好。镇远人的生活安然、自在,原居民大多以开店铺、务农或打渔为生,部分居民现在仍住在明清时的古宅院中。目前,古巷道中正在进行下水道的扩建工程,原料只能用驴马挑担运输进出,看上去颇有一番古意。我们来到古府城深处,便见到不少的豪宅老屋,看来原先镇远的有钱人不少,最大的老屋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小的也有几百平方米,这些合院式建筑,或两进、或三进,均依山而建,皆深墙围合,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和私密性。最有特点的是,这些大院的大门都不开在正南方,多在东南或西南方的封火墙上切角开门,门前的路同样也是斜向,被戏称“歪门斜道”,这也是商人防财外漏的一种习俗。如今,城中有近十所较大的古宅院已在政府的保护开发下,由居民将其改造成民居宾馆,政府给居民一定补贴,来旅游的人可以住在这古香古色的老院中,近距离的感受镇远厚重的历史。
阳河两岸的房舍与江南水乡的房舍极其相似,青灰淡色的砖瓦,飞檐翘角的屋顶,一栋栋排列有序的依在清幽的河畔,倒映水中,波光粼粼,楼影颤动,漂浮游移,古意盎然。由卫城至府城要乘摆渡过舞阳河,每人一次需五角钱。坐在船边,看默默迎送往来游客的船家一篙一桨,在平静的河面上制造波纹图案,心底不由得静谧下来。明清时期,在镇远这3.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码头20余个。最繁盛时,仅大河关一个码头的税收,就相当于贵州总税收的五分之一。如今,我们看不到往来如织的“麻阳船”,但从保留下来的七八个散布在河岸的水码头,就可以想见当年城中水上驿道的繁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