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片日志是一年前写的。粘过来仅是因为贴内华山图片启发。文中多处引用国家地理信息。
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曾经那个纠结狮子。从未挑战齐刘海,因为饼型大妈脸;声音很好听,因为说话很难听;衣服很少,因为脂肪挺御寒。最近一年,开始着迷于福尔摩斯这类人的BipolarDisorder症状。遗憾的是,我怎么也未能成为其中光荣的一份子。顶多间歇性咆哮,或间歇性装逼,万分难得的情况下偶尔抽文艺风。真该感谢我自愈能力尚佳。
PS:如果贴子发错地方了,或是不符规定,请版主及时删除以儆效尤。
假如生命是一列
疾驰而过的火车
快乐和伤悲 就是
那两条铁轨
在我身后 紧紧追随 所有的时刻都很仓皇而又模糊
除非你能停下来 远远地回顾 只有在回首的刹那
才能得到一种清明的
酸辛 所以 也只有
在太迟了的时候
才能细细揣摩出 一种
无悔的 美丽的 心情
其实,对于这次游记,有写记叙文的打算。可是,偏偏我又是喜欢无病呻吟的那类人。总没有提笔写的冲动,应该是多数感觉都忘完了吧。6楼的我站在阳台外高高的台子上往楼下望,试图找到登上华山时的临界感。可是,却始终无法找到那种心境。于是考虑到危险系数,我还是下来了。
西,多么美丽的字眼。在近日的行程中,也和西有了不解之缘。西宁、西昌、西安,处在不同的省,却共同向我指明同一条西行之路。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一路西行,美梦成真。
还记得自己跟青海登山教练高老师承诺过5年内去徒步穿越塔里木盆地,登某某山~~~感谢年轻时的我英明决断,让生活得以色彩斑斓。我会好好利用毕业后的这两年,交生活一份美妙答卷。所以,原谅目前的我无法将内心的这份梦想搁浅。下个西行站点应该就是西藏了吧?
此次西行,最初的体验就是秦岭。哪怕仅仅是火车简单地从中穿越。它远比九寨神奇。保存了南面一片沃土,养育着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珍惜动物。也带来了北面一片向荣,枣园、麦田、窑洞也相应而生。秦岭以北,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秦岭以南,则是肥沃的四川盆地。假如没有秦岭,黄土高原将南扩,就没有天府之国——四川。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因此,对秦岭充满了敬畏之情。
因此,中国之内没有哪一个省能像陕西那样集南北景观于一身。那么,到陕西去,穿越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秦岭去。
对于中华文明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黄河,与其说是黄河,不如说是黄河的三条支流——渭河、汾河、洛河。汾河是尧、舜、禹的故乡,洛河是夏商王朝的所在,而渭河则是中华民族最辉煌四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周、秦、汉、唐)。顺着这样一个方向,穿过铁路旁茂密的树林,见过山野边盘旋的大鸟,路过熙熙攘攘的窑洞人家,一路与高速公路并行着,便直达陕西。
“秦中自古帝王都”,说得一点不错。陕西共有帝王陵墓72座,仅仅这个数字就足矣让人震撼。套用兵马俑一导游的话便是“南方出才子,北方出猛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走的时候一定得捧把黄土回。
踏上秦始皇陵时,顿觉无语。试想,仅仅是兵马俑的3个展览馆区就足矣让人瞠目结舌。而当下放眼所及之处,无不是秦陵封土。虽被茂盛的植被覆盖着,但那种气贯长虹之势仍然逼得人喘不过气。然而,这仅仅是整个皇陵不足万分之三的地方。对于陵园范围相当于78个故宫的秦始皇陵而言,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的兵马俑坑及石铠甲坑与56“平方公里”的园陵相比,还真是冰山一角啊。秦公帝王陵经历了从“墓”到“陵”再到山的变化过程。以整个帝国作陪葬的始皇陵,在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后,想传达给人什么呢?我所感受到的已是最为浅薄,能体味如此铺天盖地之势,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信服了。
回到西安,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座凝聚了中国千年历史血脉的城市。第一感觉是它夹杂着太多无法洗净的让人无法名状的东西。然而,夕阳西下时,凝望彩霞为景的钟鼓楼,或许还会有些意外收获。天地之间被巨龙一般的明长城连接着,如同一幅美卷,难以言喻地契合。不必找寻,那反复拆建了一千余年的城墙,就是13朝古都更迭的最佳见证。积淀于这块土地之上的王权气息,都萦绕在其周围。秦帝国永世长存的梦想,就如阿房宫一样美丽而虚幻,徒然引人喟叹;汉长城的一砖一瓦,都述说着一个强大王朝如何成就自己磅礴的中央集权;而大唐帝国的荣耀,也在高楼街市的辉煌中一目了然。在西安认识的驴友天路说:现在西安有一爱一恨。爱是华清爱琴海,恨是长恨歌。虽都无缘目睹,但不难想象其繁华之气。
古代帝王的生活那是相当充实。休闲养生就去华清池泡澡,研佛诵经就是大雁塔法门寺静坐。活着的时候整个皇朝都是自己的,死了也要找个龙穴庇佑皇权静待来世。南面产美玉,北面产黄金,也难怪始皇会选骊山宝地的龙眼为穴。一路从法门寺、大雁塔、华清池、骊山、兵马俑走来,试图感受几分龙气,却被现世叨扰殆尽。好吧,买上一块蓝田玉,回去继续从盗墓笔记里找感觉。
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里泡了5个多小时,去发现感知奇特新鲜事物。浏览着这座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展示瑰丽历史的同时,也有一番奇遇。偶遇一大学志愿者解说员,不由分说地向我解说1号馆内藏品,不久一年过七旬的老者也兴致大起地领着我进行详细讲解。谈吐之间我认定这是位馆内要员,否则难以对藏品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可他说自己只是个热心历史的居民。生动诙谐的语言,浑厚的历史积淀,让我听得受益颇多。老者顾不上饿地细讲着,引来不少旁听者。可是老者每走到一个藏品前都要说道“小姑娘,这里。”然后让旁听者给我让一条小道近距离地去听解说。临别时很有意思,老者当着众人面夸我外地远道而来还听得那么认真,时不时记笔记,说是能给这样的游客解说感到很开心。然后自作主张地让我记下他电话,以后朋友过去都可以让他免费解说。然后也不让送地自顾自地离开了。由此,我给西安人打的印象分又提高了。
字数限制,分两部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