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算是在东奔西波中度过,当然乐趣在其中了。大年29晚上在飞机上度过了1个小时。经过初一的休整。初二便踏上了我的“三国文化之秦汉蜀道”。
骑行线路如下:
成都——绵阳——梓潼——剑阁——广元——苍溪——阆中——南充——射洪——三台——中江——德阳——成都。
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的四川同样不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学所在学校的地方有个“万卷楼”相传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就出至那里。也在那时知道了翠云廊、张飞庙……4年大学以来一直想踏上阆中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然而,世事总是不是那么轻易的让人得逞。这一愿望也在就一直拖到了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两年的今天。
摩旅无疑让我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也让我找到了成为一个摩旅行者的方向。我不愿意用“旅游”来概括我走过的路。因为我希望我的骑行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我更希望能用我走过的路诠释我的人生。我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但我想,正如阿雄所说:“我们都是寻梦的人。”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会走下去……
这次旅行的起点是七曲山大庙。七曲山大庙自古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门”之称,建筑辉宏。大庙始建于晋,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晋代张亚子而立的“亚子祠”,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了一组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古 迹建筑群,整个大庙一万二千多平方米,为文昌宫和关帝庙的总称,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群所组成七曲山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现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大庙在布局上,依山造势,显得极其宏伟壮观,古建筑、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辉映,既为祭祀圣地,又是风景名胜区。匆匆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便开始踏上翠云廊一线的古蜀道。
翠云廊公路南起七曲山大庙,北止于剑阁县,全长约50公里,公路两旁生长着近8000余株古柏(含剑阁至阆中段的翠云廊),号称“三百里长程十万树”。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民间又叫“皇柏”,也称为张飞柏,传说是当年三国名将张飞驻守蜀国阆中时号召人民所植,据史料及民间传说,古柏是历代开成的群体,其栽植时间,上起秦汉,下至明朝中叶,历时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科学家称古柏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则视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文人墨客比之为“绿色长城”。外国专家赞为“举世无双的奇观”,“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欧洲罗马大道优美”、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不算宽阔的柏油公路在典型的丘陵地貌上穿行。满山遍野能看过去都是柏树。不过,道路两旁合抱不到的参天古柏时刻提醒您正穿行在千年古道上。这里的古树最小的恐怕一个人抱不住吧。而且很整齐的拍成两排。时而平行于公路,时而横穿公路……可惜古柏已是断断续续的出现在道路两旁,或许这也是沧桑历史的表现吧,也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宝贵的历史古迹正被我们现代文明所吞食……
翠云廊从梓潼一直持续到剑阁绵延几十公里。就在天空失去最后一丝光明的时候,我们到达了剑阁县城。借着昏暗的街灯,我们找到了一家旅馆,条件还不错。只可惜,大年初二让我们在街上找碗饭吃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还好我们找到了一家刀削面。茶足饭饱后,我们也借着夜色悠闲的逛起了这个小县城。这个县城比较我老家的县城来说确实冷清和陈旧了许多,街道依山势而建,这里也有一套不知名的河穿城而过,但河里却是乱石和淤泥。一个无趣的城市让我们不再想逛下去,索性买了些酒水胬肉会旅馆汹起酒来。
和我同饮的是两位50 多岁的大叔。是在翠云廊路上遇到的成都车友。刘大叔是第一次骑长途,可以看出他对此一次长途骑游的兴奋劲。周大叔看的出市经常跑得人。话语虽少,却能体会到他的经验老道。尽管我的车速在车队里算是很慢的了,跟他们走一路着实对我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挑战。被压在他们后面慢悠悠的骑着。不过这种悠然的骑行也有另一种奇妙的感觉……
半斤酒下来,大家都有些醉意……考虑到明天的行程,我们必须得放下酒杯上床休息了。
早上醒来, 我们开始新一天的旅程。剑门关、广元昭化古城、皇泽寺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地。这段路不太好走,在断断续续的修路,公路依然在山上绵延弯曲……不是也有许多人家从路边划过。这里的农家房屋是那种小青瓦的土胚房子,多数还是两层夹楼结构。只是从外面窗子d大小可以看出二楼的采光很差。顺势而下,突然出现一块平地,四周全是陡峭的岩壁,平地上出现一个小镇,原来这里就是剑门关镇 。心中不由兴奋起来,都说“剑门天下险”,一直以来只能从文字和书中去感受和想象它的雄伟。如今终于要见“庐山真面目”了,要一睹剑门关得真面目了……
到了这里,路况变得一级棒。公路在两边的悬崖绝壁间穿行,两边的悬崖更本就无路可上。要到剑门关镇看来只能走这条路才能通过。这里我们放慢了车速,欣赏着两边的风景。突然,前方眼前一亮,透过悬崖间树木的间隙远处的一块山石绝壁酷似一个人的侧面像,那剑眉雄眼高鼻梁,一脸英雄气概……原来这就是天然形成的人像崖石,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姜维像。相传三国时正是姜维率领众将矫守剑门,让来患敌人止步观望而索手无策,借助剑门天险的之势保巴蜀安宁。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块神石取名于他。
再望前行,山势更高,悬崖更陡,不远的前方便有一座城门的建筑,想必这就是剑门关了。走进一看,关前便是豁然开朗的浅邱地貌。关两边便是陡不可攀得悬崖峭壁。公路就在关楼旁边夹缝而过。想必先前姜维守关得时候,这条公路经过的地方一定也是被坚实的城墙阻断。唯一可以通行的就是关楼下的关门通道了。我们不由得都停下车来,拿出相机维围着关楼一阵猛拍。从正面观望关楼。剑门关得天险才被真正体会到。关门前有一个仿木水泥栈道,古人当年就是在这里搭建木栈道通向关门的。关楼更高的地方有个烽火瞭望台,这里就是当年军情战火的信息发布地。这个角度看过去,这里作为当年的军事要地,其威力和作用成就了“剑门天下险”这句名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4 13:18: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