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发图文帖,图片宽度请不要超过900像素,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本帖最后由 猪哥 于 2010-11-13 19:54 编辑
青铜器 秦腔 油泼面
宝鸡市,古称陈仓,现仍辖有陈仓区。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讲的就是汉高祖刘邦依从韩信计策,表面修复褒斜栈道,而大军则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陈仓道)翻越秦岭偷袭了陈仓。从而拉开了开创汉王朝的大幕。
在车站外买了张宝鸡市地图,找到青铜器博物馆的位置。三人围着地图争论许久,还是无法确定去博物馆的路线。对于方位感,我与Wie君总是互相指责对方是菜鸽子,几十年也未分出胜负。小YU不声不响找来一辆火三轮将背包搬上车,我和Wie君这才闭嘴钻进车棚内。不久就发现乘坐火三轮是一种错误。车开得风快,车身左右摇晃,火三轮司机频繁地与汽车抢道。提醒了数次,不知是车内燥音还是语言障碍,司机仍专心致志地与汽车较劲。只好闭上眼,抓紧槽钢焊的支架,听天由命了。
宝鸡是东周与秦国的发样地,出土的周秦时期青铜器为全国之首。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众多,其中不乏有何尊、折觥、卫鼎这样的国宝级文物。讲解员有很深的专业功底,透过这些青铜器皿,展开了周秦时期的灿烂文明画卷。我却记起了一部名为《启示录》的电影,青铜器精美的纹饰里,或许也像电影里的玛雅文明一样,渗透着鲜血与暴虐。人类的文明史不是一直都与战争和杀戮相伴吗。
出了博物馆,隔着一条马路,便进入了一个开放式公园。公园内有一个大湖,湖光潋滟,绿荫环抱。刚从厚重的历史故堆中走出,顿感轻松。躺在湖边草地中,眯着眼,享受着微风推着垂柳在身上划过。
隐约传来梆子声,寻着声到了一处树林里。阳光从树叶的空隙中懒懒地洒下来,斑驳的空地间围坐着一群人,大都上了点年纪,正有板有眼地唱着秦腔。四川人管这叫“打围鼓”。我对戏剧是门外汉。唯对秦腔印像深刻。秦腔那种高亢激昂,饱满酣畅的吼腔特点带来的冲击就如贾平凹所描写的那样:“……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原想着在哪个小县城或乡镇或许能寻摸到原汁原味的秦腔演出,但直到出了陕西都未能如愿,在凤翔县倒是看见有一个剧社,但进去一看那种破败感就知道和家乡所有的文艺团体是一样的境况。在宝鸡人民公园是唯一的一次和秦腔相遇。混在人群中,正襟危坐,做票友状。当人问及是否秦腔爱好者,只得如实作答:不懂,但很喜欢。
出发前,查阅宝鸡美食,网上推荐火车站附近的小陈面馆。面馆生意兴隆,玻璃柜中堆满了各色面食、菜疏、调料。在门外桌子前坐下,先要了宝鸡美食第一碗----岐山臊子面。每人一大海碗,色泽还不错,红油油的,但味道有些酸酸怪怪,不太习惯。看见晶莹状的凉皮又来了一碗。小二推荐了一种油泼面,说应该尝一尝。油泼面同样是大海碗盛着的,鸡蛋炒蕃茄丁垫底,面条比四川的甜水面还要粗状,一大勺油辣子泼在面上。这时肚子已被面食撑得差不多了,看着端上桌的油泼面不免有些发怔。和Wie君合吃一碗,试着挑了根品尝,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为最后一根面条差点与Wie君比武论输赢。这是记忆中最美味的一碗面条。立即决定在陕西期间每天的主食就是油泼面,谁料阴差阳错,这竟是此行最后一碗油泼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