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4-1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发图文帖,图片宽度请不要超过900像素,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敦煌石窟,又被称为敦煌石窟艺术、敦煌佛教术等,具体而言,是指分布在敦煌境内及周边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窟等l 0余处石窟群。这些石窟群共凿有洞窟800多座,整个敦煌艺术集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余年间的艺术精华而成,给我们现今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丰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俗称“千佛洞”,故鸣沙山借称“千佛山”。
莫高窟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洞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600余米。上下排列5层,高低错落有致,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同时,它也是我国现存的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全人类的传世瑰宝。
然而,莫高窟所在地却是满目荒芜的一片戈壁滩,不由让人感到费解,怎么会修筑这样一个巨大的石窟群在这样一片不毛之地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艺术宝库出现在河西走廊的这一片“荒漠中,是因为古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当年这里曾是一片绿洲,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成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都会”。而自内地西行至此者,离乡千里,乡愁难抑,多于此发愿许事。因此,这千佛山也一度成为佛教徒的膜拜之地而香火鼎盛。一直绵延到了宋代,佛教较唐朝时已不如后者繁盛,再加上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变迁,千载之下,这一宝库也就逐渐为人冷落,仅只剩下黄沙孤月、大漠朔风为伴了。
据历史记载,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其时正是我国前奏时期的建元元年,距今已有l 60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有一位名叫乐勔的云游和尚来到这里,站在鸣沙山下,忽见对面的三危山金光闪耀,仿佛有千万尊神佛显形其中,深感此乃圣贤之福地,遂化缘募来钱物,请工匠凿师在鸣沙山绝崖险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洞窟。当然,我们进行以下的描述时,先得弄明白,乐勋和尚为何会见金光、遇万佛呢?原来,此山上的石块多为矿物云母岩,其质明亮,折射力强,凡遇太阳夕下时,就会返照阳光而放出闪闪金光,至于看到万佛显形,则多是乐勋和尚心理作用的结果了。
自从开了此第一窟后,东土的禅师法良也在此开凿了第二窟,由此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至宋、西夏、元等累朝的不断创建,将这一收藏丰富、气象宏伟的石窟艺术留在了浩瀚荒僻的大漠上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为这伟大的世界遗产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底蕴。北魏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早期,造像的规模较小,也比较简单,一般体格较大,主像一般为释迎牟尼者弥勒佛,四周布有天宫伎乐、佛祖渡生等一些艺壁画。隋唐为莫高窟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期将洞建筑风格由原来的中央塔式改建为中心佛坛,组合像群式样,雕塑风格也由北朝的‘清秀瘦骨”移返“丰硕壮实”。甚至,在唐武则天统治时期,这里已经成为有“窟龛千余”之称的佛教圣地了。
目前,莫高窟保存有自十六国后期经北魏、西魏至唐、宋、元各朝所开凿的洞窟492孔,影塑逾300 0尊,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各种绢画、纸画千余件,书法作品两三万件以及千块铺地花砖和唐宋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共5座。莫高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游览区,南区主要是洞窟艺术;北区的则留有些许壁画。之所以形成这一布局,其原因是此处崖壁是河水冲积形成的,因而质地松软,又易风化所致,故只可凿窟,不能依崖刻像。洞窟的建筑模式主要是四种:禅窟式、方形佛殿式、覆斗式,中心柱式,各洞窟间用木栈道相连通,并建有其它著名石窟所没有的木构造走廊,可惜现在已不存在。
在中国四大名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历时及历史最长的古建筑,雕塑、壁画集于一身的艺术宝库,而且,莫高窟尤以壁画著称于世,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壁画的内容也极为丰富,除了表现王宫贵族的靡生活外,也还有当地(即西域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各阶层的各种生活,上至帝王、贵族、官吏,下至商人、农夫、渔夫、工匠甚至船工,可谓包罗万象,同时,也成为后世研究各代民间民族风格、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作为佛教文化中心,在各种壁画所描绘表现的形象中,供养飞天等形象也就成了敦煌壁画的代表作。
沉睡在敦煌藏经洞中的浩繁的经卷是敦煌宝库中的另一类宝藏。这些经卷记载了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ll世纪的各个王朝的史实。这些历史写本、文书等文物共计约6万件,写本的内容也是万象俱有,无所不包。既有宗教经典、绢画、刺绣等佛教工艺美术品,也有天文、地理、历法、文学、医学等典籍资料,更有古代藏、汉、梵、回鹘、龟兹、于阗等各种文字的写本,不仅对我国各类文献的补遗、校勘有很大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对外交流及社会状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中多有传世的著名佛像雕塑。在这些雕塑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则应届魏、唐时期所塑的佛像,这也和佛教自汉末年传入,大兴于魏、唐间有很大的关系。魏塑佛像早期多为站像,佛身上的衣饰经当时巧匠的精雕细刻后,其细微之处也表现得活灵活现,衣饰紧贴佛像身体,仿佛正为微风所拂。现存雕像中以唐代塑像保存最多,共670尊。由于唐朝时期的审美取向祟尚“以丰为美”,所以这些佛像面相丰满,线条流畅,并无丝毫阻滞之感,服饰也十分华丽。
伟大的艺术作品在引来人们的喝彩与赞叹不已的同时,也招来了那些恬不知耻的文化窃贼们贪婪的目 光。据载,清道光年间,有一位湖北籍的农人王国,因荒乱之灾而逃至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从此以洞为家。由于偶然的发现,使得著名的“藏经洞”大白于天下,同时莫高窟藏有文物的消息也不服而走,国家的积弱积贫,官僚百姓的愚昧无知,政府的懦弱无能使得洞内大量的稀世珍品无数次流入西方侵略者之手,也给莫高窟带来了厄运。只因为l 4块马蹄银,有眼无珠的王道士就将24大箱古写本、5大箱绘画和大量的丝织刺绣等重要文物拱手送给了匈牙利洋鬼子斯坦因。随后莫高窟又遭到强盗多次掠夺。现在,莫高窟中保存写本和历史文本的总和还不及当年藏经洞文物、资料的三分之一,以致于我国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为睹实物,不得不远涉重洋,在异邦的博物馆里方能见到自己祖先留下的瑰宝。
安西榆林窟,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70公里的南山中。该窟亦称万佛峡、榆林寺,现共有石窟41个,分为东崖、西崖两个景区。东崖有30个洞窟,西崖有11个洞窟,两崖相距不过百米,观赏较为方便。洞窟造形大约有6种,分别是:穹窿顶窟、中心柱窟、覆斗藻井窟、大像窟、中心佛坛窟。榆林窟最早为北魏时期开凿,但因年代久远,多有塌陷,目前所存最早的洞窟为唐朝时所建,经五代、宋、回鹘、西夏继承,终于元代。洞窟内绘有佛像画、经变画、佛传故事画等,以及各种佛祖塑像,如普贤、文殊、弥勒佛等都极为有名,是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代表窟群,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千佛洞石窟,位于汁肃省敦煌市城西南约35公里的岩壁上,是敦煌石窟群之一,也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归属莫高窟保护区。现存洞窟l 9个,包括有北魏窟1个,北周窟4个,隋唐窟2个,初、盛唐窟3个,中唐窟1个,五代窟1个,西夏、元窟各2个,回鹘窟3个。洞窟以壁画为名,共有八百余平方米,其中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劳度叉斗圣变,敦煌最早绘有瓶沙王为早生太子而围困道人和捕杀兔子的“未生怨”,同时还有彩塑二十四身。游人至此一游,当不虚此行。
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千佛洞及其余石窟群一同在古河西走廊沿线串成了一条极为壮观的风景线。游人在观赏大漠的雄奇风光时,亦能深深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