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论坛(旅游生活休闲)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风来矣

[转帖] 五十余篇有关生态、人文、历史、时评的文章

[复制链接]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517微信小程序
令我吃惊的俄罗斯
  作者:毕运涛

  俄罗斯的教师工资大约每月100--300元人民币,政府官员的工资也不高,俄罗斯教育研究院院长的级别很高.至少相当于我们的副部级,但是他的工资仅折合人民币700元。(博讯boxun.com)

  收人尽管很低,但无论是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我所见到的是男人衣着考究,女人漂亮时髦,商店里食品丰富,总体感觉是,人们的生活并非贫穷。我曾根据当地的物价对俄罗斯人的收入与支出粗略做一番对比,结论是:他们挣的钱根本不可能满足现在的生活水平。那么他们哪儿来的钱呢?

  老百姓钱从哪儿来,"影子经济"下,"灰色收入"有之,各有各捞钱的渠道,但重要的是政府的高福利政策。对于正处于经济困难中的政府,维持如此高的社会福利,真的是很不容易。

  就说莫斯科市民的私家车吧,莫斯科市区马路上跑的车,在品牌和新旧程度上不及北京。市区街道上,到处跑的是旧车该淘汰了。可入家毕竟是有车族.大街上.见不到自行车,市民出行,除了乘地铁,挤公共,就是开私家车。

  又深入了解了一下,算是基本上揭开了谜:市民们在生活上有许多不用花钱的地方。尽管俄罗斯经济萧条,但它的社会福利仍然令人羡慕。首先,居民住房不收费,虽然现在也学我们,开始住房改革,把公有住宅转给私人,但政府规定,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钱。还有,自来水、热水(一天24小时供应)、供暖,从来就不收费,索性连水表都省了。这个国的公民根本不知水表为何物。天然气和电的计价收费也是粗放型管理的低收费,这种收费对居民来说根本就不算是开支。

  除此之外,俄罗斯的全民公费医疗也着实令人不可思议。我国的公费医疗仅仅是对公职人员及国有企事业职工而言的。你没有有国家编制的工作,就享受不到公费医疗。而俄罗斯却是全民公费医疗,农民,无业者,只要你是俄罗斯公民,就一律公费医疗。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唯一不免的只有药费。所有的人得了病,不管什么病,甚至都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人得了病,救护车就给你往医院拉,就给你治。

  俄罗斯的经济虽然是多年来处于停滞状态,但它的义务教育制度却依然如故。用我们的话说,叫作"再穷不能穷教育",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而且所有的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分的早餐或午餐。我曾就此询问过俄方人员,为什么要免费供餐。俄方人已感到很吃惊,竟反诘;"学校不供餐,让孩子们到哪吃饭呢?"我说:"难道他们家里不给做饭吗?""家里?营养怎么保证?",俄方人员吃惊的表情使我感到惭愧一人家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我都当作问题来提!

  俄罗斯社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补贴很多,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物业管理以及许多行业和阶层享受的免费住宅、疗养、交通等等。如果综合全部社会优惠,包括对住宅和物业管理的补贴,2003年的社会优惠政策所需要的资金高达2.8万亿卢布,相当于政府全部预算的68%。

  但是在有些领域不改革已经不行了。比如住宅物业领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住宅实行无偿私有化,将现有住房无偿转归住户所有。住宅私有化了,但是物业管理、房屋修缮费用仍然由国家承担。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住宅和公用设施已经老化,不进行大规模修缮或更新无法正常运转。俄政府计划对物业实行有偿管理。这项计划几乎遭到全社会的反对,尤其那些低收入家庭坚决反对缴纳物业管理费。

  各种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已经成为俄政府的负担,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但在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情况下,不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保障问题,社会政策方面的改革势必滋生不满情绪。

  住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缺水,"节约用水"早已成为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口号,可是,莫斯科市内那浩浩荡荡欢跃弃腾的莫斯科河居然如此宽广,水量充沛得令人心生妒意!圣彼得堡市也是如此,该市毗邻波罗的海,著名的涅瓦河直通内地,站在圣彼得城内的大桥上,眼看着深蓝色的涅瓦河水泛着雪白的浪花奔流而去,河面上还有五颜六色的冲浪小帆上下翻飞,恐怕没有几个中国人会不眼红。

  艳羡也好,妒嫉也罢,据实论,俄罗斯的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我们常常自夸"地大物博",到了俄罗斯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地大物博。以莫斯科为例,该市所辖面积极大,城区内早已留足了大面积的绿地,甚至还有成片的树林。市内道路非常宽阔,有时甚至使人感到空旷。据介绍,莫斯科市民60%以上在郊区建有私家别墅。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别墅的土地成本极低,而且,市郊的自然环境也很好,树林,湖泊、草地随处可见。市民可以随便选个地方就盖别墅,既不用"规划'批准,也不用购置土地,交地价。盖别墅时还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砍树锄草,因为政府不收任何费用,所以这样的别墅造价很低。我曾经同一位俄罗斯朋友开玩笑,说要买下一座80平方米的小别墅,那小别墅建在草地上,树林旁,不远处有一个小湖,可以钓鱼,这样的别墅,我问他卖多少钱,他出了个价,吓我?D跳:500美元?如此低廉的造价如此宽松(简直就是放任)的政策,难怪市民们纷纷跑到郊区去建别墅。逢到假日,多数市民都携家带口开着汽车出城度假,尽情地享受生活。

  俄罗斯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确实实现了高积累,在休克疗法的过程中,俄罗斯将这部分高积累的财富全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平均分配给的公民,因此这些财富最终得以保存,对俄罗斯后来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获得了高积累,但是在渐近式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高积累的部分通过权利寻租而装入了部分人的私人腰包,不公平的原则也导致了没有节制的挥霍,到底这部分高积累下的社会资源最终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我们现在说什么还为时过早?D?D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哪怕是做最坏的预测,实际将要发生的情况都有可能比我们预计的更坏!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0

主题

696

帖子

1368

积分

金牌会员

山之子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368
注册时间
2004-10-8
发表于 2005-5-11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517微信小程序
以下是引用风来矣在2005-5-11 15:48:00的发言:
那天217个中国人丢了中国的脸

  说实话,这个故事真的不打算说出来,毕竟家丑不宜外扬啊。就在前几天,我整理柜子的时候又找出了那个沉甸甸的包裹,这次是真忍不住了,我觉得我没有权利隐瞒这些。
  那还是2003年的10月3日,全国人民放大假,我猫在家里写一篇关于战争方面的东西。那天下午被一个MM拉着去天安门看花展。想想,去吧,没准今年的花展会有点新花样呢。

  我们两个坐地铁,没多长时间就到了地铁天安门西。走上地面,豁然开朗,人头攒动,至少有个十几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上。不过那天的花雕和模型还是很不错的,我们逛了一会,再看表,已经五点多了。

  这时人越聚越多,很多人都等着看降旗,既然来了,就也看看吧。我们两个就伸长了脑袋也在人群里面等。不知过了多久,左脚支撑换成右脚支撑,再换成左脚支撑,然后仪仗队走了出来,降旗很简短,只看见前面黑鸦鸦的脑袋。

  降旗结束了,我们两个打算向回走,突然地上醒目的颜色刺了我一下,地上被扔着的是一面游人手上经常拿的纸质国旗。那面国旗就那么躺在地上,无数的中国人从上面踩过去。已经不记得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了,只是觉得国旗就这么躺在地上,就这么被中国人自己踩,就这么躺在天安门广场上被中国人自己踩实在有点不妥当。

  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捡起了那面被中国人自己踩的有些残破的国旗,这是第一面……
  紧接着,我在不足五米的地方发现了第二面被扔在地上的国旗,这面残破的更严重,于是我又捡了起来。
  事情到这儿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是,我和那个MM发现了第三面、第四面、第五、第六……残破的国旗、丢弃的国旗、被国人践踏的国旗。
  有的国旗上面记了什么电话号码,有的被人摊在地上垫屁股,有的被踩的支离破碎,有的被……触目惊心和惊人的麻木。
  有个小孩对我手上成把的红旗产生了兴趣,当我站在她傍边的时候问她的妈妈,我的手里是什么?那个年轻的母亲是这么告诉她的孩子的,那个人是捡破烂的民工,手里拿的是破烂。破烂?破烂!破烂……

  我假装没有听见,因为我怕忍不住打女人。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无数的中国人为了摆脱屈辱,为了这个民族可以坚强的站立而献出了生命,他们为什么?是为了这面红旗。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无数的中国士兵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他们用意志和钢铁较量,他们用刺刀,用勇气,用冲锋,用坚强打败所有企图主宰我们的人。无数的中国人,用平型关嘹亮的冲锋号,用堵住地堡时胸膛弹孔喷射的热血,用朝鲜三八线踩过敌人头盔的草鞋,用金门决不低头轰鸣的炮声,用喜玛拉亚山脉印军绝望的惨呼,用刺进越军身体的刺刀告诉这个世界,那个中国人引颈待戮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此刻这些阵亡的灵魂就这么盯着我,盯着我捡起那地上凝结着他们热血的一面面红旗,此刻那些尽职的中国人也在盯着我,盯着我捡起那地上浸透他们汗水的一面面红旗,此刻那些为国家付出艰辛的运动员也在盯着我,盯着我捡起那地上曾经飘扬在无数国家、无数体育场上的红旗……

  那天,我共计捡起了217面红旗,那天在天安门,共计有217个中国人丢了中国的脸。


乱扔东西总是不对的哈。
为龙门山大地震遇难的人们默哀!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517微信小程序
历史揭秘:三国猛将赵子龙的真实面目!!!

  三国所以能为人津津乐道,多多得益于半真半假的名著〈三国演义〉。众人咸云:要破除演义迷信,拉诸葛亮下神坛。其实演义中神化的何止诸葛一人,神化最著者为诸葛,次者为不曾温酒斩华雄,斩颜良却未诛文丑,不曾过五关斩六将,不曾华容道捉放曹,被后人奉为帝的关羽。再次者当属赵云,前二者历史真面目已多有揭批,惟独赵云仍为众人之最爱,不疑演义中的神化描写。云之拥趸少安毋躁,不妨先来看看赵云一身在历史中的表现。

  赵云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公孙瓒自己就是庸才,赵云即便是天兵天将也不会被他用出个模样,所以云在公孙处毫无表现。
  投奔刘备,云得名主,下面便是他此后的所有表现:
  1.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
  张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操兵无敢近者。或谓备:"赵云已北走。"备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身抱备子禅,与关羽船会。

  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2.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
  3.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
  4.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5.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在赵云统共五次的身手施展中,竟只有一个是攻城略地,也不过是疲惫益州的两个郡县,在刘备已破绵竹,张飞在另一路协同作战,要想失败也困难的局面在完成的。而其余四次皆在各种失误或失败中扮演救火队。穷其所能不曾斩一名大将、拔一处要塞、破一次大敌;毕其一身不曾领重任而为先锋或统帅、镇关隘而独当一面、加高官而成封疆大吏。

  刘备取益州克汉中后,自称汉中王。直接拔牙门将军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镇守荆州;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领巴西太守;马超为左将军,假节;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仅得到翊军将军,疑为近卫军、御林军的统领而已。而他在许多年前第一次护救刘禅于长阪后就已封为牙门将军,竟然多年后不及一个新的牙门将军直升镇远守咽喉要塞。

  许多人在说刘备真是瞎了眼,竟然不重用赵云。不然不然,观赵云此前可曾斩获颜良这样的名将?可曾击破张郃这样的强敌?可曾将兵城下便震降成都这样的要地?可曾一战而斩夏侯渊这样的统帅?

  于是又有人说赵云没有大的建树,是刘备不曾给赵云表现的机会。不然不然,历史中的刘备识人、知人、用人,远胜诸葛亮,远胜蜀汉阵营中的任何人。即便不能与曹操比肩,也相去不远,否则他无法由穷寇至霸主。政治家可以不知兵不通治,却不能不知人善任。一身在人才方面慧眼如炬的刘备决无可能对常年跟随的赵云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条:不堪大任,做保镖到很称职。

  赵云的追星族们请放下手中的烂番茄和臭鸡蛋,俺并无意捣毁子龙神坛,只企图还云一个历史真面目,而且是一个其实很光辉面目。
  俺在史书中看到的赵云,虽不算一个出色的将才,却在他身上看到了武将中绝无仅有政治眼光。来看看几段其他将领挣红了脸也憋不出来的政治见地吧。
  1.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

  2.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翊军将军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

  3.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以上事实已足够显现赵云的大局观和政治判断力,这正是前后左右四大将军所缺乏的。在军事方面他虽无甚建树,却决无错漏和惨败,用围棋语言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善败者不乱。空营计这样的创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需要泰山崩而目不瞬的超人胆识和骤然临之而不惊的非凡沉着。刘备不假重兵于云手,常留在身边,正是要其扬长避短,既能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地看护自己、家人及群臣的安全,还能用其远见卓识的大局思维得到颇有价值的进言。

  这么久远的历史会有很多真相消亡了,却总留下一丝线索让后人探寻。去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会惊异地发现,顺平侯赵云竟然端坐在文臣廊!这是个不经意的失误吗?可不要忘了武侯祠在〈三国演义〉的作者出生前就有了。赵云虽脱下了百万军中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的五虎上将的外衣,却展现了独具魅力另一面,并带有几分神秘。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发图文帖,图片宽度请不要超过900像素,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历史从不缺乏幽默

  历史有时令人辛酸,但从不缺乏幽默。而当今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却与他们所攻的专业正相反:他们有时幽默,却总让人感到辛酸。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戎与祀。"这句话,充分暴露了中国史学界视角的狭隘。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历史学家公开表示出兴趣的,仍然只是帝王纪年和战争,而私下里,当然对大人物的生活作风问题更感兴趣。前几日,见新华书店历史书籍柜上赫然列着一本"最新历史著作"--《床上巨星赵合德》,这大概就是国内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吧?!我们这些接受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史学家们,死背下各位老皇帝龙驭上宾、新皇帝即位九五的年份之后,"自然而然地"把兴趣转到床上,而把从经济层面入手来剖析历史问题的任务,留给了黄仁宇这位前国民党军官。对于国内史学界来说,还有比这更大的幽默吗?!我们伟大的党,就是靠着在解放区搞土改,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啊!可现如今,反倒是一个前国民党军官在然钻研明朝的税收,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却一头钻进汉成帝小老婆的被窝里去了。

  对于明朝的各种史实和文献,国内比黄仁宇了解得更多的史学界人士何止千数。他们怎么就没有人家黄仁宇的视角呢?要说他们每天除了遴选出十位历史上的著名荡妇挨个意淫一遍之外,便什么都没干,那显然是冤枉了他们。可是,他们到底还干了些什么呢?细心观察之后大吃一惊:他们还做了一件事情--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窜改和歪曲!如此,我们的历史便愈发显得幽默了。

  还从中学历史课本说起吧。我们从中学历史课本中得知:人类历史经历六个阶段--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也就跟爬楼梯似的,一层一层地进步。最后,爬到六楼算了却心事。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

  我们暂且不说这说法准不准、颠得破颠不破,我们只看它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朱晞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为马克思辩》,书的副标题很长--"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是一种伪马克思主义学说。"我看了之后,真是大吃一惊。
  原来,这六层楼的历史结构,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意,不过是斯大林手下的"御用史学家"搞出的一套骗人把戏而已。比如,马克思就曾明确指出过:奴隶制仅存在于希腊和罗马。这个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商品经济。而在以小农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亚洲,奴隶制不可能出现。马克思还专门为咱夏商周三代的模式起了个名字: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农村公社和土地国有化为特征的封建制度的早期阶段。

  你看,先别说六楼还谁都没上去过,单是这第二层,就已经不存在了。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建筑"这幢六层楼呢?
  苏联建立起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之后,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在全世界推翻资本主义剥削、最终实现大一统共产主义的光荣使命。可是呢,马克思又说了,社会主义必须建立起在资本主义灭亡的基础上才行。而你苏联,十月革命之前不过是个封建农奴制,压根还没出现过资本主义,怎么就弄出社会主义来了呢?这不是爸爸生孙子,乱了辈份吗?

  于是,一个急迫的理论任务,摆在了斯大林的理论家们面前--建立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公式,以证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早晚有一天必将实现!
  既然这个公式必须得"放之四海而皆准"才行,而希腊、罗马在西方历史上又是如此重要,装看不见恐怕不行。那么,就只剩下一条出路了--奴隶制必须在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

  在中国,证明历史上存在奴隶制的艰巨任务,光荣地落在了郭沫若的头上。而他,对于接受这个任务是十分欣欣然的。
  宗教之与科学的不同,在于前者在动脑筋之前,就已经有了结论:上帝的存在是先验的;而后者,在研究之前不知道问题的答案,答案要等研究之后才能得出。郭沫若是什么态度可想而知--在读懂第一个甲骨文文字之前,他就已经打定了主意:我们的奴隶社会,一定要存在;我们的奴隶社会,一定能够存在!

  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故而,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模式"必须被整个颠覆--只是颠覆之后,需要以更大的嗓门反复宣传:这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理论。不用怕露馅。在中国,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全没过看马克思的书;而那些认真读了马克思著作的人,却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用说,他们自然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些,都是咱中国人心知肚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

  按照这六层楼的宏伟蓝图,郭沫若显然需要用逆推法来寻找奴隶制的年代:
  49年开始是社会主义,这个没问题;
  按理说呢,辛亥革命至49年应该是资本主义才好。可惜,咱中国没有。不过也好办--把账算在帝国主义头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抑制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于是,咱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了;

  那么,辛亥革命之前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然就是封建社会了;
  如此一来,夏商周三代必是奴隶社会无疑!
  目标既然锁定,其余的不过是些技术性工作--对甲骨文和古籍文献胡说八道。在郭沫若看来,这简直算不上什么事儿。反正知之甚少,胡说八道起来,倒也没什么心理障碍。朱晞先生在其《为马克思辩》一书中,专门拿出一章来批驳郭沫若,举证繁多。这里,我只援引几个吧:

  第一个例子:
  《汉书·食货志上》:"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鼓励)也……
  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郭解:"这里的邑,很像劳动集中营。里胥、邻长就跟哼哈二将一样,坐在居邑门口,监视民之出入……因此,后来'邑'就变成奴隶主控制下的劳动集中营了……。"
  按郭的这个解释,我国的奴隶制是可以一直算到今天的。因为,现在仍有很多大企业有统一的宿舍区。厂门口也好,宿舍区大门口也好,也有里胥,还带大盖帽呢!
  朱晞先生在书中这样责问:"…试问,奴隶主会作出奴隶'二十受田,六十归田'的规定吗?"《汉书·食货志上》里记述的内容,恰好说明了马克思的正确:中国夏商周三代是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存在着以氏族为建构基础的农村公社。并且,因为土地国有,所以统治者也要承担"老有所养,幼有所归"的义务。

  另外,关于妇女的"同巷相从夜绩",原文说得也很清楚,目的只在于"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这不免让人想到封建的中世纪欧洲。那时,尤其是德、法两国,各村各庄都会建一个大的"公房",天黑后村里的妇女便跑来一边做针线,一边唠家常。直接的经济原因,也同样是节省蜡烛。当然,妇女们更热衷于一到天黑就往"公房"跑,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公房"里总是聚集着本村或邻村的小伙子,殷勤地坐在她们身后,随时替她们"掸掉膝盖上的线头"。正因为此,去"公房"的多是未婚姑娘。年老的女人就是心里想去,也未免有些不好意思。全村中对"公房"最热衷的,无疑是正值妙龄的少妇;而对"公房"最反感的,自然是她们的丈夫--这也是两口子吵架最常见的原因。两口子心里都明镜儿似的:膝盖上不总是有线头的。所以,坐在身后的小伙子,双手自然也就不会总呆在老婆身上一个地方不动。想当初,老婆第一次把身子给了他,也正是在自己送她从"公房"回家的半路上。所以,老婆婚后还热衷于往"公房"跑,居心何在呢?!

  《汉书·食货志》里没说咱中国妇女"夜绩"的时候,身后有没有小伙子给"掸线头"。如果让有的话,那想当奴隶的人怕是不会少吧?!
  第二个例子:井田制。
  郭沫若一开始居然不承认有井田制这回事儿。他的理由是"周代彝铭"里没提到这个。他说:"……土田与臣仆、人民共为赐与之品物,足证周代已经实行了土地的分割。这和井田制根本不相容,而此中亦无井田制之痕迹……。"因为"土地的分割",所以井田制不存在。这多荒谬啊?!井田制,不是一种土地分割办法又是什么呢?另外,土地和农民一起被转让,也恰恰是封建制度所特有的现象--也就是--佃农跟着土地走。中世纪的欧洲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国都是如此。耕种属于领主的土地的农民叫隶农,被一份租地合同钉死在份地上。与其说封建贵族让农民拥有土地,不如说是让土地拥有农民。而恰恰是在奴隶制的希腊和罗马,奴隶才可以与土地分开--因为有奴隶市场,集市上买得到、卖得掉。

  当郭沫若知道井田制确实存在,便只好拿井田制的性质耍赖了:"井田制的用意是怎样的呢?这并不是如孟子所说的八家共井,以中央的百亩作为公家的田,周围的八个百亩作为给予八家百姓的田。那完全是孟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化。那些方田不是给老百姓的,而是给诸候和百官的……。"按他的意思,好像周天子在分封诸候的时候,得事先把一个个井字画好了才行。这不是难为当今圣上嘛!《孟子·滕文公》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井田制,就是在封建贵族领地内,百姓以氏族为单位集体劳作的制度。因为土地的所有权属于贵族,所以农民要上税,税率是九分之一。当然,一块井田不一定非得九百亩,也不必非得八家在一起合伙。这只是文辞上的一种修饰,不能太认真。

  而与井田制有关的《王制》中的一段话--"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下农夫食五人。"这段话,初二以上文化的都会翻译:"以百亩农田为单位,上等田分给九个人,其次分给八个人……下等田分给五个人。"而郭沫若的解释则是:"实际就是要榨取一人的劳力来供养五人至九人的食粮……。"原来,那时的一个农民,只要勤快,就能靠着石制的农具和农家肥,打出够九个人吃的粮食。看来,现代农业真的是大大的退化了?!由此联想到郭沫若把"辛壬癸甲"这四字翻译成大禹娶了个老婆,过门两天就生下个大胖小子。看来他在古汉语方面不是装傻,是真傻。朱晞先生责问道:"这样一来,不是被剥削者比剥削者要少得多的吗?"说实话,如果真有那样的制度,不挺好的嘛,还改革干嘛呀!

  关于井田制,再说最后一句话:马克思曾经指出,井田制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罗马尼亚也有。
  第三个例子:对《周诗·甫田篇》的解释(括号内为郭解)
  我田既臧,农夫之庆(我的田弄好了,真是你们农夫的功德啦!)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啊!你们真是勤快啦!)
  黍稷稻梁,农夫之庆(又来厚脸皮昧着良心恭维你一句)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农人万岁哟!工人万岁哟!只要你克勤克敏地供我榨取,你的寿命越长越好,万岁哟!万岁哟!万万万万万岁哟!)
  看,浑不讲理,改叫床了!朱晞先生不免发问道:"在郭沫若同志笔下,奴隶主又要亲自耕田看牛羊,又要和奴隶一起劳动,还得厚着脸皮恭维奴隶,喊'万岁'口号。可是,这还是奴隶社会吗?"

  郭的笑话就不一一例举了,总之还有不少。比如,他认为古文中的"众"、"臣"和"小人"等称谓,一概指奴隶。如此,周公曾赞商王祖甲"旧为小人",岂不是说出身奴隶的人也可以当王?他还认为商朝的军队是由奴隶组成,"不然,无法解释牧野之战纣王的士兵如何会倒戈相向。因为,古代民族的民族性很强,本族人绝不会倒本民族的戈。由此证明,殷朝用奴隶当兵无疑……此事与希腊、罗马同……。"我们知道,希腊从无让奴隶当兵的事情,而至于罗马,倒是听说过斯巴达起义。既然你郭沫若知道"古代民族的民族性很强,本族人绝不会倒本族人的戈,"你还会给奴隶们发兵器,让他们来保护你?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跟毛老大混了这么多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还不懂?笨!

  "封建"一词,意思就是国王率领贵族阶层,共同构成统治阶级。国王把王国内的土地分给大大小小的贵族。每个贵族在自己的封地内就是最高统治者。统治的根本含义是什么?就是收税!你有权对一片领域收税,并把税收揣入自己的腰包,你就是这片领域的统治者。欧洲的各个贵族,不但是封地内的税收者,更为自己规定了各种各样的特权--所有这些,还都可以世袭。只要老爷愿意,他可以给自己规定下任何特权。因为,他本人就是立法者。比如:夏天老爷睡觉的时候,手下的农民要轮班用鞭子抽打护城河里的河水,以避免青蛙的叫声搅了老爷的好梦;领地内哪个农民娶了新媳妇,新婚之夜要把新娘子送到老爷房里,让老爷行使"初夜权"等等。

  因此可以看出,封建王国内真正的统治主体,是一个个封地内的贵族。相比之下,国王对于贵族,却没有这么绝对的权力。国王最高的权威,更多只是体现在精神和礼仪层面,另外,贵族间发生争执时,国王有仲裁的权力。国王对贵族的权力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弹性--整个王国受外部侵略的压力比较大,贵族们需要团结一致的时候,国王的权力会大些;当这种威胁解除之后,国王的权力就会再缩回去。贵族对国王的义务--有明文规定的--通常仅限于贵族要养一支军队,以供国王驱使。

  所以,和我们被灌输的观念正相反:商、周才是封建社会,至于夏,不敢说,但肯定不是奴隶社会。咱们中国从没有过奴隶社会。周朝的诸候对周天子的义务十分有限。这不难理解,因为诸候从周天子手上得到的东西本来就不多。周天子分封诸候,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给各诸候分封明确的地盘,只是让他们打到哪儿算哪儿,这也为日后战乱不已埋下了祸根。那么当初,诸候从周天子手上得到些什么呢?一哨人马、一件礼服、几个青铜礼器,外加几个成建制的殷民部落,如此而已。因此,当周幽王锋火戏诸候之后,诸候们再也不跟周天子玩了,也就不足为怪了。《左传》里记述了很多诸候不拿周天子当回事儿的例子。比如,王畿有时被诸候国蚕食得只剩三十里,周天子和他的廷臣就这么点儿地了,麦子熟了,诸候们还经常来"偷"。另一件事情更能说明诸候对周天子所承担的义务:周僖王四年,齐桓公伐楚。楚成王派使者问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回答是:"苞茅不入,无以缩酒。"意思差不多就等于:"你没进贡粽叶,害得咱老大端午节没吃上粽子"。诸候对天子的义务之轻,由此可见一斑。

  从秦朝开始,中国就不再是封建社会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封建!
  秦从穆公起用商鞅变法之后,走的就是一条法家的道路。秦统一六国,可以看作是法家对儒家的胜利、一夫一妻小家庭对氏族社会结构的胜利。
  秦在经济和社会组织上的落后,也为新构想、新举措提供了一块实验田--他们没有什么坛坛罐罐值得顾忌。从穆公以后,秦王一直致力于贬抑国内的贵族阶层。他的重要官吏,从宰相开始,都是一直起用外国人。在国内取消封地,将土地均分到每个男丁头上之后,秦王成了唯一的收税人,王权自然大大增强。在军事上,秦军规定:不论是什么出身,只要带一颗敌军的脑袋回来,就赏钱十万,带五颗脑袋回来,封千户候。相比之下,六国还是封建贵族制,国内大大小小的贵族林立,自难统一指挥。有了功劳,也都是贵族老爷们的,小兵们根本没份儿。这样一来,如何打得过秦军?所以,秦之所以能灭六国,胜在组织结构上。

  秦始皇大一统之后,也曾动过分封诸候的念头。李斯进言:"大王难道忘了六国是怎么灭的吗?"一句话让始皇打消了念头。焚书坑儒,将天下分为36郡,各派官员管理。从此,中国进入中央集权统治。

  刘汉初兴,自然要反思前朝的得失。结论:像秦那样,全是法家的路子,肯定不行,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显然失于"秦法过酷,失天下人心"。可是,走回周朝封建的老路,周朝天子们的窝囊活法当然也是汉朝皇帝所不愿意的。怎么办呢?只好来个一勺烩:在政体上,实行封建和中央集权双轨制--老六国的地盘分割为9个王国和143个候国,前者分封给各位王子,后者封给外威和有战功的武将;而秦始皇新开拓的疆域,则直接归中央领导。也是封王的那些王子不争气,一个个都觊觎大宝,起而造反。因此到后来,全都撤了藩。

  晋得天下之后,晋武帝也得琢磨琢磨曹魏错在什么地方。得出的结论:曹魏宗室太弱,曹奂被司马炎欺负的时候,没有哥儿们弟兄来救他。于是,晋大封宗室,还硬性规定每个封候国内应该有多少兵马。日后,引发"八王之乱",司马弟兄们一通乱打,终使西晋灭亡。从此,中国再也没人敢提"封建"二字。以后的历朝各代,全是清一色的中央集权。

  既然是中央集权,皇帝就成了唯一的地主、唯一的收税人。从理论上来说,让每一个成年男女都分到土地、都有赋税义务,对皇帝来说才最合算。套用现代的一个管理名词,就是"组织扁平化"。可是,让皇帝亲自与每位农民订土地承包合同显然不可能。权力的中转,便需要一个官僚系统。

  我们以欧洲的贵族作为参照,就能明白中国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一直到十三世纪之前,绝大多数的贵族领地上都是隶农少而土地多,领地内有大量的可开垦荒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隶农的儿子成家娶了媳妇之后仍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那对领主来说就是一种损失,因为他领地上虽然多了一个壮劳力,可他的地租却并没有得到相应增长。于是,很多领主规定领地内的隶农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实行长子继承制。这就让隶农的次子们陷入无地的状态,从而不得不接受领主开出的条件,去开垦荒地。为了能让荒地得到开垦,领主甚至愿意为开荒者盖一个小茅屋。就这样,隶农的次子们只要一成年就搬出去组建新家庭,便成为惯例。因为每个贵族的领地都不大,所以,贵族们能够、并且愿意进行数字化管理。

  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一个地方官员管理的地域,经常比欧洲整个一个王国还要大。而且,他不过是皇帝手下的一个打工仔,他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他的官职所规定的俸禄,而与所辖区域的实际税收无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朝代的--包括今天在内--地方官员最喜欢做的还是两件同样的事情:对中央谎报灾情,要求得到减税减赋的优惠政策;对下建立两本账,将新增人口和开拓荒地产生出的这部份税收揣进自己的腰包。所以中国的文官和欧洲的贵族正相反:他们即不能、更不愿意进行精确的数字化管理。

  于是,便形成了黄仁宇先生所描述的现象:"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体系,管理着一个大而无当的帝国。"文官管理系统的低效,迫使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树立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这也正是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见解--中国的统治者,用意识形态手段,来弥补管理技术上的无能。当时的条件下,在如此大的一个地域内采用中央集权制,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中央集权统治者的青睐,无非是因为"君臣父子"这四个字。前两个字,宣扬忠君思想;后两个字,确立了父亲的地位,从而鼓励了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的建立。大家庭甚至宗族的建立,大大简化了统治者管理的难度。对于低效而夹杂着私心的文官系统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于是,秦以后各朝甚至不惜动用法律的手段来确立一个大家庭中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子女必须"为父母讳、为父母隐",如果一个儿子去向官府告发自己的父亲犯了罪,被告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罪尚须进一步核实,而这个原告的儿子,"忤逆"之罪却是确凿无疑的。他告他父亲什么罪名,就将以什么罪名对他本人进行处罚。在这种法律条文之下,父亲的权威可想而知。

  就这样,中国的皇帝们用法家的思想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组织,又不得不借用儒家的意识形态来弥补管理技术上的无能。如果一个工厂,产品不过关、销售一塌糊涂、内部管理机制混乱,光靠每天上班前召集全体员工一起大喊三十遍"厂兴我兴,厂亡我耻"的口号,这个工厂会有出息吗?还别说,时至今日,这样的厂子还真就为数不少。二千年来,咱整个国家玩的就是这个套路。

  中国的种种弊端,最深刻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牢骚怪论:生活·玩笑·政治·政客

  我们允许生活玩笑,因为它有时充满幽默和快乐;但我们不允许玩笑生活,因为它有时充满忧伤和痛苦,尤其是政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意义非凡。相传汉字的创造者叫仓颉,他在世时任我们先祖黄帝的史官。《荀子·解蔽》一文提到:"好书都众矣,而仓颉独传者意也"。此文句也作证了仓颉造字一说,后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和赵高作《爱历篇》等都曾推崇仓颉造字一说,近三百年的清朝历史中,先后有孙星衍、任大椿和王国维等人的辑本也作证了仓颉造字一说。从众多的古书中我们了解到了仓颉造字是建立在与事物象形基础上的,因此,我们把汉字的最早字形称之为"象形文字",随着历史发展,后来的文人将其不断发展,又使汉字朝着"象义字形"、"形声字形"等等发展,最后才有了今天的定型汉字。虽然仓颉造字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考证,但自古同一汉字和词组都存在文学知识意义的正解和生活玩笑式的侃解,其中"政治"、"政客"就颇具代表性。

  文学知识意义正解:1:政治--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并在社会上层建筑居于统帅地位。无产阶级政治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健全社会的民主法制和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2:政客--不讲原则,玩弄权术,图谋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人。

  生活玩笑式的侃解:1:政治--"政"字由斜"正"旁和斜"文"旁构成,"治"字由三点"水"旁和"台"字构成,其"政治"二字的侃解就是:"正不正,文不文,上台就玩水"。2:政客--"政"字侃解同前,"客"字由"家"字上头,"各"字为"己"义构成,这里的"家"字头泛指国家之义。其侃解就是:"正不正,文不文,窃国为己有"。

  回首改革开放之路,纷纷落马的贪官污吏,就是政治、政客侃解嘴脸的真是写照。落马前,他们在政治上不讲原则、玩弄权术,"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等等口号比谁都叫得响,买官卖官、权钱交易、疯狂敛财比谁都干得大,窃国家之财占为己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比谁都拿得多,这不正是政客们"正不正,文不文,上台就玩水"的结果吗?政治为经济服务,给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至今政企不分、官商合一,护假、纵假、吃假无处不在,"鸟为食亡"的悲剧在消费的陷阱市场中已经演变成了"人也为食亡"的悲剧,无形中使"3·15"变成了闹剧。这难道不是政治在给市场经济下的百姓生活开玩笑吗?"正不正,文不文,上台就玩水"的政治脱得了干系吗?无产阶级政治代表关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看"以钱为本"的今天,世风与日俱下、道德诚信难觅、欺诈无处不在,下流淫秽泛滥,政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地方和部门利益,黑恶势力保护时有发生,这些难道给政客们"正不正,文不文,上台就玩水"没有任何关系吗?

  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前行,正是由于政客们不讲原则,玩弄权术,图谋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结果,他们反对政企分开,他们青睐政商合一,至今在中国处处可见,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愈演愈烈,难以遏制也就并不奇怪了,老百姓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无奈的适应罢了。

  春暖花开的三月,前几天到郊外的农家花园赏花品茗,邻桌三位大学生的对话让我惊讶,本来的好心情一下变得沉重起来。
  乙问甲:"听说前几天你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你要入党嗦"?
  甲回曰:"有这么回事"。
  丙问甲:"你怎么想的哦?你的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未必害怕将来找不到好工作"?
  甲回曰:"成绩是一回事,有了共产党员的牌牌,工作以后便于升官,有了权,还怕没有钱?你们的脑袋怎么转不过弯呢"?
  乙说道:"现在才大一,还有三年才毕业,何必现在忙着入党嘛"?
  丙应道:"就是就是,何必那么着急呢"?
  甲回道:"你们真实死脑筋,我大一提交申请书,要接受他们考验一年,也就是大二了,就是批准了入党,也这是预备党员,预备期又是一年才能转正,前前后后要三年多,到毕业前就是正式党员了,我一参加工作就是正是党员,总比工作以后再入党容易些,升迁的机会就比非党员多。中国是典型的政治挂帅型社会,加入共产党就拿到了一张取得利益的期货凭证,你们说是不是嘛"?

  乙丙对视后恍然大悟到:"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哥们,帮个忙,我们三个一起入党,今后大家当了官,有了权,相互间有个照应,发起财来岂不更容易"?
  甲应道:"好说好说,没有问题,我找介绍人打个招呼,就说我们三个一起进步,他肯定回答应的"。
  简短的春游,简短的对话,使我搞懂了政客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也使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甲的"高瞻远瞩",然而,更使我愕然和思考的是--中国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必然之路,当前阻挡改革开放前进的无疑是政治体制改革,而"正不正,文不文,上台就玩水"的政客们,为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势必要与人民为敌,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破坏了共产党的形象,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当务之急,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清理门户,就从政客下手,社会的经济发展才有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保障。改革开放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以利益追逐为目标的年代,自己管自己,最终很难管住自己,自律已经失去了人民的认同,就如"烽火戏诸侯"一样可笑,最佳的办法就是集民意、用民智,打开宪政民主的言论自由之大门,否则,别无他路。

  我们允许生活玩笑,因为它有时充满幽默和快乐;但我们不允许玩笑生活,因为它有时充满忧伤和痛苦,尤其是政治。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看看历史真相:人民,不是高尚的代名词  

  又到"九。一八"!
  日本对外扩张中的人民
  "人民"的含义,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综合几种不同语言的辞书对人民的解释,共同之处可以归纳为两点:一、人民是表示群体的集合名词,在整个国家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二、人民在一国内处于被统治地位,不属于社会上层,不直接决定国家政策。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话题中,"日本"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名称。与之相关的,"日本军国主义"、"日本人民"之类的词语也屡屡提及。现在简要举例分析一下我们的用例。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当时的中国政府首脑蒋介石说:"我们要严密责成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但是我们切不可予以报复,更不可对于敌国无辜人民加以侮辱。"一九四八年四月六日发表的《中国各界名人对日政策声明》中称:"我们反对日本复兴,完全因为现在日本政权仍掌握在少数侵略派手中,并非反对一般日本人民,反之我们很愿意与日本广大人民合作,促成日本真正民主化早日实现。"一九五0年一月十七日,题为《日本人民解放的道路》的《人民日报》社论说:"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并且现在仍然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但是日本人民却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有共同的敌人,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支持者美国帝国主义。"持此三种言论的人代表不同的政治立场。他们共同之处是,把日本人民和日本侵略派、帝国主义者区别对待,而且认为日本人民与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处于对立位置。

  一九五六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日本战争犯罪分子免予起诉决定书中称,"鉴于日本投降后十年来情况的变化和现在的处境,鉴于近年来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因此决定对日本战犯宽大处理。当时日本与中国尚未建交,没有政府之间的直接往来,只有民间交流。在这种语言情境里,也是把日本人民跟日本政府作不同立场看待的。

  日军侵华期间在山东掳掠了一个叫刘连仁的农民去日本做苦工。刘连仁不堪忍受北海道煤矿的强制劳动虐待,一九四五年七月三十日逃出煤矿,隐匿荒山中辗转藏身十三年、受尽苦难。直到一九五八年才被人发现,而日本政府非但不道歉救助,反而称刘连仁有"非法入境的嫌疑"。后来在日本友好人士和在日华侨的帮助下回到祖国。刘连仁在回国的前一天,发表"感谢日本人民并谴责岸信界政府逃避责任的声明"。在这个语境中也是把"日本人民"和"日本政府"作为对立的二元实体认识的。

  根据此中"日本人民"一词的用法来看,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日本人民一贯与政府对立、反对日本对外扩张侵略。历史似乎并不如此简单。
  一八九四年日本和中国开战后,三井、岩崎、涉泽等实业家组成了报国会,积极筹集军费。妇女们则从事恤兵运动。与政府严重对立的议会,在开战后也通过了巨额预算,作出了协助战争的决议。原计划募集三千万元的公债,实际募集到七千七百万元。佛教各宗和基督教随军布教,慰问军队。《雪的进军》、《妇人从军歌》等军歌在国民中广为流传,使军队斗志昂场。《国民之友》杂志和《国民新闻》报的主编德富苏峰,把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说成是日本开国以来"所淤积的磅礴活力的发泄",是"与维新革命一脉相连的一次喷火",大肆称赞天皇的战争行为,认为皇室与国民上下一心,"发扬三千年以来世界无与伦比之大日本国体"(德富苏峰:《大日本扩张论.序言》)。福泽谕吉,这位近代日本着名的思想家,以在日本提倡"文明开化"出名,一直高喊自由、平等和独立。在战争打响后,不但在报上发表文章积极支持政府的侵略行为,认为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而且带头在民间募集军费。战后他在自传中说:"这种官民团结一致的胜利,实在令人高兴,值行庆幸。"福泽谕吉的弟子尾崎行雄,曾经参加过自由民权运动,后来被称为"宪政之神"。一八九五年,他认为"江吞中国符合日本帝国之利益,亦为中华民族之幸福也"。甲午战争中日军打败清军,日本社会充满歌颂战争的声音,连小学生也唱起了这样的歌谣:"支那佬,拖辫子,打败仗,逃跑了,躲进山里不敢出来。"

  "九一八"事变为标志的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各地的火车站,连偏僻乡镇的小站,都经常出现欢送士兵出征的人海,手中挥舞着小旗。人群中高呼"万岁"。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日军在上海战斗中,三个士兵阵亡,陆军把他们渲染为"炸弹三勇士"。三日后,四个公司争着以此为主题拍摄电影,一周后就在日本电影院上映了。在征集"三勇士"的歌曲时,全国应征者达二十万篇;不定期为"三勇士"竖立铜像和纪念碑,把事迹很快编入教科书,摄制了百部以上的电影。可见日本人民对于侵华战争的普遍关注和热情支持。

  日本工人、农民反对国内的资产阶级,但是并不反对对外战争。"九一八"事变后,社会民众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声明:"在坚决反对始终拥护资产阶级权益这种态度的同时,我们也坚决不采取因为是资产阶级的权益,满蒙就应该无条件放弃这种空想的国际主义态度。"在一九三二年一月该党大会的口号中提出"把满蒙的权益从资本家手中夺回来!"全国劳农大众党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召开的代表大会上,也提出"把满蒙的权益从资本家手里夺回来,交给工人、农民","把我国现在的二百万失业者派到满蒙的原野,满蒙的权益应该通过他们的手来处理。"

  工人阶级反对垄断阶级,拥护建立天皇制法西斯专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工人组成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会(德国法西斯自称"纳粹",意即"国家社会主义者"。日本沿用之),他们主张强化国家的统治职能。日本劳动同盟于一九三十年十一月首先成立,包括三十八个工会,二万七千四百多人。它主张东洋国际主义,支持扩军备占,反对和攻击日本的反战力量。一九三三年以后,日本主义取代国家社会主义,更加强调日本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整体一致的利益。日本造船劳动联盟、国防献金劳动协会,都积极支持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扩张。一九三四年二月成立的日本产业军工会,在誓言和盟约中提出:我产业军奉戴一君万民的建国精神,以确立产业大权为我们的本分;产业大军作为陛下的工人和农民,尽其本分,和祖国日本生死与共。许多日本主义工会的共同特征是呼吁"君民如一,举国一致""劳资一家",掀起民族排外浪潮。一九三三年,日本共产党的领袖佐野学和锅山贞亲在狱中发表共同声明"转向",站在一国社会主义的立场,批判打倒天皇、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日共方针,提出要在天皇领导下进行一国社会主义革命。随后,大量共产党和接近共产党的人改变方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劳农阶级更走上与资产阶级联合支持对外战争的道路。"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发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令》和《国家总动员法》,全面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工厂企业则纷纷建立产业报国会,实现了真正的劳资一体。工会明确在纲领中写上"产业报国"或者"产业报公",规定工人不得因私缺勤,要力争减少事故,节约材料,利用废物,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认购"爱国公债"活动,要求每个工人月月储蓄,募集"国防献金"。七月九日,日本上下议院一致通过了"感谢皇军的决议案",无产阶级政党的议员都赞成该决议。一九三八年,总同盟在十月大会上通过《对皇军官兵的感谢决议》,称赞"皇军官兵的神速和果敢的行动",表示要向皇军学习,发誓在后方也要"像枪林弹雨中的皇军官兵那样的紧张,尽报国的微力"。他们召开欢送欢迎大会,组织募集慰问金活动。发生劳资矛盾、有些企业工人罢工时,工会则做调和工作,向工人晓之以理,在战争的困难时期,要求不能使生产下降,说明当时日本处于"举国一致、营资合作的时代"。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是所谓日本建国纪念日,工人、政府和军方代表在东京举行"产业协力大会",会议在《爱国进行曲》中揭幕,全场齐唱国歌《君之代》,遥拜天皇,然后为侵略战争中的"皇军英灵"默哀,为战争胜利祝福。与会者齐声宣誓"在空前重大的时局里""提高国家产业人员的自觉性,拿出营资合作的诚意,为确保产业和平和生产力的发展,倾注殉国的热情"。

  在对外战争中兴起的产业报国会这种民间的工农团体,一九三八年底达到一千余个,一九三九年四月激增到两千多个,会员达到一百多万人。它们要求政府"更加积极地领导",于是厚生省和内务省按照行政区划建立了各级产业报国联合会,由行政长官和警察长任总监,工会与政府完全合为一体。各种原先主张不同的工会都"与时俱进"地改换方向,一九四0年,产业报国会在七万个工厂企业中建立了支部,会员达到四百一十八万人。到这年十一月终于成立了以厚生大臣为总裁的全国总工会--大日本产业报国会,它隶属于法西斯政党大会政翼赞会。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也是这样。由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起初阶段军队推进很顺利,从一九四一年底进攻珍珠港以后不到半年,相继占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等地,政府、军队和绝大多数国民,都为日本的胜利陶醉。日本全国所有的力量,工人、农民、文化人等等各界各层的人们都被动员起来,产业报国会、农业报国联盟、大日本妇人会、文学报国会等都集合到大政翼赞会旗下,支持战争。一九四二年十二月,舆论界在内阁情报局的指导下组成"大日本方论报国会",强化对于方论的编制,新闻工作者们用"鬼畜美英"这样的词语,激发国民的同仇敌忾精神。特别要指出的是,大日本方论报国会领袖是坚持平民主义、主张自由民主的德富苏峰,骨干有国家社会主义者津久进龙雄、评论家野村重臣等人。

  再看后方的百胜。"七七事变"后,妇女儿童们,每天手举小旗去车站欢送出征的士兵。许多成年人对于日军在中国强暴妇女的行为,带着下流表情津津有味地谈论。新闻界,敢于真实客观报道前线日军暴行的记者一个都没有出现,并掩盖、隐瞒日军失败程度,使广大国民不了解事实真相。南京陷落后,日本全国提灯游行庆祝,《读卖新闻》社主办了大庆祝会,万余人会聚在一起欢呼,高唱《爱国进行曲》。不但出现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子上前线,后方工人努力生产支援战争的情景,还有妇女、学生直接参加战斗的。美军在攻占冲绳战斗中,遇到顽强抵抗,牺牲了四万二千多人,伤亡超过诺曼底登陆战役。当时冲绳本岛人口四十七万,有三分之一战死。当地不少居民混在军队中,妇女装扮成男子,有的抱起炸药包,有的手握竹枪参加战斗。女学生的"山丹部队"、师范学校学生的"铁血勤皇队"都拼至最后一人。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天皇宣布投降后,日本没有出现"二战"后不少国家发生的那种国内民主派推翻专制政府的革命,不少民间志士相约集体自杀,很多百姓匍匐在皇宫前呜咽痛器,表示自己努力不足而向天皇请罪。

  任何国家,无论专制政体还是民主政体,居于社会顶端直接决定事关全体利益的政策的人必定是极少数。构成日本社会的群体,是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称他们为日本人民,应该没有疑义。那些支持对外扩张的日本人,都是普通的百姓,他们构成了人民。

  "日本人民"这个词,在习惯于把人分成阶级、从阶级感情出发对人和事做价值判断、而且自己觉得是站在人民立场说话的人看来,自然而然产生亲切感。在民主改革之前的日本,人民确实没有多少真正的自由。他们处于受剥削和压迫的地位。作为人道的旁观者,我们寄予同情。但是,在近代日本侵华历史中,固然有被胁迫入伍者,但是从比例上说,没有证据说明他们占了人口的多数。工人、农民、企业主、知识分子(包括宗教界、教育界、新闻界等)这些人民的基本成分,是积极支持对外扩张的。他们是日本社会的基础。如果这些支持战争的人不算人民、只有反战的人才被称为人民的话,那么人民在日本社会中就是极少部分人。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人编撰的日本史着作,对于日本人民与政府密切配合、热情支持对外战争的情形,丝毫没有论述,只有极少数几篇论文中偶尔提及。提到战争时期的日本人民,都是写他们的反战斗争。这里面可能存在这样一种逻辑:政府是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是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立的。日本的对外扩张、侵略,是酱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反动的,不得人心的,必然受到人民的反对;而人民是进步的、爱好和平的。因此,人民不可能支持侵略战争。于是一般中国读者以为日本侵略战争是少数帝国主义者、军国主义者、法西斯分子操纵国家机器、逆历史潮流而发动的。这是从观念出发编写的历史,没有揭示出历史的全部真实。就近代日本历史而言,反对侵略战争的固然有,但是支持侵略战争的人更多。

  在日本国内,有许多不同的思想意识,全体国民也因此分属于许多不同的团体,有的还是尖锐对立的。一旦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对外的时候,原先国内阶级之间的矛盾就被民族矛盾、国际矛盾代替。那种把日本人首先定性、分类,然后根据某类人具有某种性质的公理,称军国主义者本性就是要侵略,人民天生爱好和平,而且他们之间判若天壤,再推导出结论来的分析方法,是用静止的、绝对的观点看待人和社会。作为大前提的公理首先就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实际,当然难以获得对对象的正确认识。例如中国人把"二战"时期日本人民与资本主义、与政府的矛盾斗争说成是"反战斗争",与此不同,日本工会首领松冈说:"我确信,劳资官民为建立真正的举国一致体制和确立东洋和平必须共同努力。作为日本人当然有爱国心。迄今,为抵制政府和军部镇压,屡次进行了斗争,但是,这都……不是反战、反国家运动。"要说日本人民的反战,如前面提到的,他们是反对资产阶级独占海外利益,倒不是同情受害国人民。没有国民自觉的主动积极的战斗精神,日军在战场上绝不会表现得如此凶猛。一九四二年五月阿留申群岛的阿图之战、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中部太平洋的吉尔伯特群岛的塔腊瓦岛、马金岛之战、一九四四年六七月之间马里亚纳群岛,日军全部阵亡。尤其是塞班岛的战斗中,日军战至最后一人,非战斗人员包括妇女则集体跳海自杀。一九四五年二三月间,美军进攻硫磺岛、冲绳岛过程中,又遇到同样的情况。冲绳之战中,日本军人死亡八万五千多,人民死亡达九万四千人。日本走上战争道路,不仅是天皇个人、内客、军部少数人推动的,而是全体日本人,在国内、国际多种因素作用下,各种力量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

  我做此文,是鉴于近两年一些媒体上对于中日关系的讨论中,仍然出现用固有思维看待日本社会的现象,即把某个对象从它原生环境中抽出来,孤立地分析、评论。例如说日本有和平宪法;日本人民大多生活富裕;日本国会中有反对党,各派势力相互制衡,因此不可能再走上战争道路。外交问题进入学术讨论领域,是中国进步的表现之一。人们可以发表各种主张,但是立论必须遵守逻辑规则,首先大前提必须真实。就近代日本来说,人民、政党和政府,时常出现纷争,但是在对外扩张侵略中,他们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日本同族集团主义的表现之一。我没有因此得出结论说"日本人民是好战的、富有侵略性",读者也切勿根据我的文章得出这样绝对的公式。个人也好、民族也好,其思想、行动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且人的思维、习性随着时代、交际而改变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的行为。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金牌数第二与国民健康水平第144位

  刚刚过去的奥运会,我们夺得了32枚金牌,这是不可取代的荣誉和事实。可是以下的数据同样也是另一种忧患。
  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计委等11个部门,历时3年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在下降,例如:反映柔韧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7-12岁组下降0。4厘米,13-18岁组下降1。8厘米,19-22岁组下降2,5厘米;反映耐力素质的1000米、800米跑与1995年相比,13-18岁组的中学男女生组平均分别增加了9。6秒,12。6秒,19-22岁的大学男女生竟分别增加了20秒与15。1秒,而青少年学生肺活量在1995年比1985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

  从国际比较看,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包含"国民总体健康水平"评估绩效的权威报告,中国排144位,远低于上世纪8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对中国公众健康水平的排名,比埃及(63位),印度尼西亚(92位),印度(112位),巴基斯坦(122位),苏丹(134位),海地(138位)都低。

  1987年,国家体育局群体司用于群众体育(含学校体育)的经费不足1000万人民币,而当年投向竞技体育的费用是2。6亿美圆,大大超过同年日本1000万美圆、韩国1,1亿美圆的水平。

  《北京青年报》2003年9月19日报道,,清华大学新生体能不达标者占66%。新华社报道,贵州省欲参军的1200名大学生中体检合格者不足两成,新华网2003年11月19日报道,今冬征兵,上海有600多名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军,体检合格者只有约3成。

  过去,西德和东德的竞技体育都很强,当东西德合并后,我蛮以为统一后的德国奥运金牌会超过美国,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看来德国人真是聪明,懂得"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与现状

  北大新青年的三角地倒闭了。站方声称,在中国,政治论坛就是风暴中的破庙,爱护论坛的网民不过是徒劳的结网蜘蛛,以为自己的网能给这座破庙遮风挡雨。
  每年都应该有个反省的日子,平时大家都喜欢醉生梦死地在还没倒塌的破庙里灌水吵架,但总有一天应该写一点点认真的文章,给社会真正造成一点点影响,给自己留一个脚印。

  今天这篇文章想厘清目前(主要是)网络上左右派别划分混乱的问题,其中大多数文字出自北大一位网友与清华秦晖教授,还有一些是我自己的感想。
  西方的左右派划分标准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非常动听,叫"自由、平等、博爱"。但任何激动人心的口号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经不起推敲。每个人的天资、生存环境都是不同的,如果让每个人都"自由"发展,那么他们的财富、地位就不可能平等。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在经济上"平等",那么必然会限制强者的自由以保障弱者。

  左右派起源于法国制宪会议,但很快定型成与初始含义毫不相干的两个集团。
  其中左派比较支持平等,强调建设福利国家,更多的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帮助弱者,右派比较强调自由,反对过高福利,比较支持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建立"弱"政府,反对对于强者的过多限制。但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只基于对平等与自由的偏重上。左派更偏重平等一点,右派更偏重自由一点。对基本限度的平等与自由权利,均持有同样的共识。

  什么是极左,什么是极右
  所谓极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自由的底限"。为获得无差别的公正,而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为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将人民的一切活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

  所谓极右,如果把右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平等的底限"。把反对国家限制强者推演成要强者控制国家欺凌弱者,宣称"国家就是为强者存在的"(斯托雷平),实行寡头专政,取消对弱者的一切保护,一切自由。

  为什么说极左制度是伪公平?
  极左的目的是为获得经济上无差别的公正,但由于每个人能力、背景各不相
同,要压制每个人的个性寻求公正,就必须实行极权。这样尽管每个人在经济上
基本平等,但极权会造成权力的不平等。位高权重的,呼风唤雨,无所不为。地
位卑贱的,连性命都无法保障。在权力倾轧中被淘汰下来的,往往境遇悲惨。
  这些大伙都很熟,我们曾经在这种制度下生存了很长时间。
  为什么说极右制度是伪自由?极左到极右的角色变换这才是我想讲的东西。作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代人,小学的时候,学的是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甘做螺丝钉和驯服工具。

  初中的时候,学的是邓小平同志的英明论断:中国不可能出现百万富翁!高中的时候,一切都颠倒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国有企业"卖给私人"了,工人阶级要"自己养活自己"了。上大学以后,很无奈,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变成世界第一了。

  极右制度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忽视"起点平等"。刘少奇曾经握着淘粪工人时
传祥的手,笑着说:"我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在一个极左制度下的工厂里,虽然厂家资金的实际支配权在厂长和书记这里,但名义上是属于大家的。忽然有一天,分家了,厂长和书记拿到了厂,原先许诺给工人们的退休工资和医疗保障全都作废了,工人们每人拿到了几千元分家费。厂长对工人们说:我们现在不搞大锅饭了,大家今后要自由竞争!话虽好听,可这种"分家"方案,这种取消弱者的一切社会保障,取消一切退休金、医疗保险的"自由竞争",难道真会是"自由"的竞争吗?

  极右制度,往往表现为权贵资本主义与寡头专政。南美、东南亚模式可为前鉴。极右与右派的距离很远,离极左却是咫尺之遥。极左与极右有相同的"根",在极左制度中,国民的财产名属全民,而支配权属于权力中心,转变成极右制度很简单,只要把"全民所有"的遮羞布拿下来就是了,直接依靠权力化公为私。

  左右翼分派混乱的原因
  大陆的左派、右派名词来源与欧洲不同,在中国大陆,派别的划分都是以政府为参照系的。由于历史上政府一直是极左,因此在人们思想上有一个惯性:完全支持政府的就是极左,大部分支持政府的是左派,反对政府的是右派。可以说在九十年代之前,这种划分都是比较合理的。

  但现在情况变了,大家都能看到。农民问题、失业工人问题、学生就业问题,基本上都是自由主义者提出来的。按常理,自由主义应该属于右翼阵营,对平等问题的关注较弱。但在国内,连他们都开始关注平等问题,表现得"左"了。说明目前的参照系已经偏向极右。

  极左阵营一分为二。有一部分人停住了追随变革的脚步。如果说工人失业、资本家入党还可以被认为是"阵痛"和"权益之计"的话,国有资产的快速私有化却是令人心下雪亮。有些地区,在九十年代末,私有经济比重还只有百分之十几,但过了四五年,就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到八十。这可不是什么私有经济的"优越性",而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国有财产瓜分。私有经济再"优越",也不可能几年就翻上几倍的。这些是目前坚持极左的"毛派"反对"邓派"的基础。

  福布斯在二零零一年给出了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国大陆有形形色色的排行榜,但绝没有这张有用。中国公安们就按着这张排行榜一个个查下来,富豪们纷纷入狱。我可以一个个扳着指头数下来: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二的杨斌,通过奇迹性的行政"划拨"到3000亩土地获利七十多亿,贵为朝鲜特区行政长官的身份,在吉林被捕。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三的仰融,在华晨的权钱交谊中"栽了跟头",琅入狱。不多举例,大伙也能知道是哪批人"先富起来"了。

  极左分裂了,不少人可以归为极左与极右派系分裂。极左称为毛派,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转移到网上成为另一类反对派。现在有些网友看见极左派和右派都在批评政府,就想当然地认为执政者是中间派,其实不然。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不少极左派系转型成为民族主义派系,我认为他们的转型是为了逃避面对国内现实问题。骂日本骂美国,多容易呀,多安全呀,也不需要什么判断力,中国做的就是对的呗!哪有谈国内问题那么难?

  讨论假问题的知识分子
  许多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了台湾,他们觉得先用开明专制发展经济,然后向民主化转型,走"台湾道路"。新权威主义者萧功秦感慨说,八十年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是激进民主派,谁也不听我的。但八九年以后,知识分子终于变得深沉、睿智、成熟了。我倒觉得不妨把这些褒义词换一下,知识分子变得冷漠、犬儒了。

  就拿北大清华来讲,以前他们会为了工人的利益上街,现在,就算工人们都在罢工,他们也不会凑合。学生会觉得工人是自找的,"当然俺们争取民主的时候,被你们用扫把满工厂赶,现在也该轮到你们自己吞下愚昧的苦果了。"目前,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而且,北大清华的学生更是得天独厚,不爽了可以出国嘛!

  中国知识分子除了"吃苦耐劳",没什么特别的优点。缺点倒是很多,攀附权贵,空谈,抄袭,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是屡见不鲜。现在是好点了,独立的,面对现实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但我还得说上几句,中国一些善良又独立,还有点学者风范的知识分子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白日做梦"。

  怎么"白日做梦"呢?当权力迅速腐化,中国开始进行以权换钱的"原始积累"的时候。学者们开始憧憬"中产阶级"的产生会给中国"送来"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当香港回归的时候。学者开始幻想"香港的多党制"会"普及"大陆。

  当工人纷纷下岗,贫富严重分化的时候。学者们又会认为"威权体制"下的经济增长将是"民主化"不可逾越的短暂阶段。他们从来不想,不去自己争取权益,不去推动制度民主化建设,不去抨击社会的不公,难道自由民主与公正会随着"经济增长"像天上掉馅饼一样落到国民手里吗?远看欧美各国,近看台湾韩国,民主化进程都是血与泪凝成的,好东西不会光顾睡大觉的民族。不去追求民主,哪来的民主?不去追求自由,哪来的自由?不去呼唤平等,哪来的平等?企图等着经济发展后制度"水到渠成",笑话,没看见别人的渠都是自己挖的么?

  不挖渠,水到了只会把人淹死。
  九十年代末期的知识界现象,叫作"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话"。看似与国外右派与左派的对话相似。但对些什么呢?中国太平等了?中国太自由了?
  国内没几个人能听懂"新左派"的"后现代"论述。想想也是,跟一个吃不饱饭的人谈减肥,他能听懂么?自由主义也面临"少谈公正"的指责而纷纷转型。
  以前叱咤风云的厉以宁,被人指责为权贵辩护。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穷人的时候,谈股份、谈市场争夺、谈MBA,意义便明显褪色了。
  俺认为现在左和右的"对话"根本没有意义。左派与右派根本没有"对话的必要"。自由多一点平等少一点,还是自由少一点平等多一点,这种讨论在中国毫无意义。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自由与平等的底限"。在一个既不自由又不平等的社会,谈哪个多哪个少不是"空谈"又是什么呢?

  阻止极右倾向可能为时已晚
  目前什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现象?我认为就是"私有化"。对此网上早已直言
无忌,也有一些报刊胆子比较大,敢于直呼"私有化进程"。现实中的大多数媒体要遮掩一些,换个说法,什么"改制"、"转制"、"股份化"、"鼓励私有成分"。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我不谈怎样"阻止"私有化。长期极左造成权力不受制约,同样这种权力"市场化"、权贵"资本化",国民也已无力量制约。利益与不受制约的权力促成极左到极右的转变而无可阻挡。在不可能阻止私有化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应该呼唤的,就是保证这种"私有化"能够尽量公平。不要出现那种私有化:厂长书记拿到了厂子,工人一次性下岗。然后大家开始在"公平的市场"中进行"平等竞争"。这种分家最后只会造成社会动荡和经济下滑。类似的例子可以在苏东私有化中看见。

  分家分得比较公平的东欧国家,经济在短期下滑以后立刻回升起飞,而做得不好的俄罗斯等国,则造就金融寡头与垄断集团,经济低迷很久才逐渐回升。
  目前私有化的关键就是在国有资产被分光以前,建立一个比较公平的"分家"策略。但从现在经济比重来看,国有资产已经被分掉了将近一半,对"分家"策略的讨论尚未开始。

  中国特色?中国没有特色!
  绝对不要相信"文化"会造成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经济也许不是"制度决定"。但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力。台湾与香港的经济制度与规律,离美国近而离同种文化的大陆远。东德与西德,南韩与北韩,经济实体的差异程度,与文化的近似程度恰成对比。广东企业与北京企业的相似程度,远远超过广东和广西企业的相似程度。决定经济的仍将是制度,我们中国不会因为"文化不同"而走上与其它国家不同的经济道路。

  拿一个影响最广的误解来谈,曾经吹得神乎其神的乡镇企业。九十年代一度被有很多人认为,乡镇企业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创造",是世界经济的"第三条道路",农民企业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经济现象。我本科的时候,在北大听过不少讲座,这种观点早已让人耳边起茧。但九十年代末,乡镇企业集体"进城"和潮水般的民工以实际行动嘲弄了这种"发现",以至于现在都没人提乡镇企业了。其实多看历史,就可以发现乡镇企业"似曾相识"。实际上这是国家转轨的一种现象,在政府的经济控制力减弱,而农奴制依然保留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就会大量涌现。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俄罗斯,工业化已经起步,而依然保留了农奴制。在农奴制下,农民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世袭身份。由于在农奴制下,俄罗斯通过划分"农民身份"与"非农民身份"限制了农民进城,一批农民就通过工业化形成了整个整个村庄的乡镇企业与大量的家族制的"农民企业家"。俄罗斯涌现了如莫罗佐夫家族、格拉乔夫家族、鲍里索夫家族等"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以纺织闻名的莫斯科省的伊凡诺沃村,以冶金闻名的科斯特罗马省的达尼洛夫村,以制鞋业闻名的特维尔省的基拉姆村。农奴制改革后,这种现象就渐渐消失。中国也是一样,当放宽了农民进城限制以后,大量农民从乡镇企业中涌出,纷纷进城务工,形成"民工潮"。"中国文化的伟大创造"不攻自破。

  同样,在国有资产私有化中,中国也不会因为"文化"而有所不同。分家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今后的社会稳定。如果仍旧像现在这样,政府不断地涌现亿元量级的腐败大案,而又以经济困难的理由取消了下岗工人的退休金和"社会主义没有失业"的庄严承诺,开始"自由竞争"。如果仍旧像现在这样,各种工程一投就是上百亿,而九八年百年一遇的洪灾农民只能分到每人每月三十元的"安家费"。如果仍旧像现在这样,一方面不断"扩招"以实现"教育产业化",另一方面大学生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学习期间打工陪聊,女大学生向百万富翁们"投怀送抱"。那中国文化的"熏陶"并不会使得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们变得特别"稳重、深沉、善良"的。

  极右到极左的震荡
  社会公正并不能通过经济增长来弥补。如果不能在转型期建立一个"自由与公平的底限",那么迟早社会稳定将是无法维持的。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百年前的俄国,二十世纪初,俄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立宪民主党,并以此为主体进驻了国家杜马,俄国政府中的开明派也倾向于建立宪法,改变沙皇专制。时任俄国总理的维特决心推进经济改革,并与主要反对派立宪民主党人多次谈判,但由于损及沙皇利益,总理维特最终被解职。主张警察同志,铁腕强权的戈列梅金,斯托雷平相继登台。立宪民主党人被残酷杀害,组织瘫痪。俄罗斯进入了"斯托雷平时代"。以铁腕强权摧毁传统俄国公社,开始"斯托雷平改革",成立极右翼政府,将俄国经济转变为农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持续的安定造就了"斯托雷平奇迹"。沙俄经济持续高涨,与1900年相比,俄国煤产量增长121%,棉花加工量增长62%,出口总额增长112%,国民收入增长78.8%。全俄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直到五十年后才被打破。

  由于经济持续稳定,俄罗斯人对政治的兴趣冷淡,人们只关心钞票,政府的反对派陷入尴尬状态。流放海外的"民主人士"内讧成习,国内右翼的立宪民主党分裂派系林立,以往在国民中的威望一落千丈。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则彻底一分为二,分裂成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吵得不亦乐乎。一些革命者纷纷向政府"投诚",从思想上彻底忏悔。激进自由主义的一些人开始清算传统,曾经以立宪民主党人身份参与革命的知识分子格尔申宗说:"我们不仅不应幻想与人民结合,反而应该害怕他们甚于害怕政府的刑罚,应该感谢这个政府用刺刀和监狱使我们免受人民的疯狂之害。"

  当知识分子纷纷从右翼与左翼转向为秩序主义、民族主义者时,他们的声望也在不断下降。当瞿秋白访问俄国时,俄国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对老知识分子托尔斯泰依然表示尊敬,但对时下的知识分子却颇为不屑。那时的知识分子声望一落千丈,他们对政府决策毫无影响力,又被民众看成是政府的走狗。

  当知识分子日趋保守,社会依然"稳定"的时候,大众却越来越激进。根据沙俄司法部门的统计,在二十世纪初,以"危害国家安全"而入狱的国民,知识分子比例越来越小,而工农比例却大幅上升。由于斯托雷平的极右翼改革以权贵为利益本位,机会与风险分布极不公正,表面虽然"安定",但革命暗潮汹涌。极左翼的"社会革命党"成为第一大党。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社会已经"告别革命"的时候,革命却突然爆发,毫无征兆。

  1917年2月,由于首都的几家商店进货不足与交通不畅,造成面包脱销。导致不满的居民上街,立刻引发骚乱。派去镇压的首都卫戍部队主要由农民组成,早对社会分配不公严重不满的农民军队率先哗变。仅仅七天,沙皇就退位了。极右翼的杜马立刻从保皇派转入革命派,此后社会不断左转,在极左的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最后这些"投机革命"的人也纷纷被杀。社会以血的代价完成了极右到极左的转变。

  社会革命并不以知识分子意志为转移
  从俄国的极右到极左转型可以看出。以为知识分子纷纷"告别革命",革命就不会发生的想法是可笑的。
  但是,知识分子与政府并非毫无作为。如果知识分子在极右转型期能对政府产生影响力,那么很可能通过一种较为公平的方式瓜分资产,"告别革命"。即使政府不听,如果知识分子能够坚持呼唤公平,在大众中赢得尊敬,那么很可能在革命后能建立起一个左翼或右翼政府,而不会变成一个极左翼政府。重新开始"极左到极右的震荡"。

  从起码的公平观点来看,我们都不能接受先把所有人的财产"公有"后,几十年后再由少数人瓜分这些"公有"财产成为私产。或许过上几百年,大部分人会忘记财产被"公有"的事,但现在显然还没有忘记。即使从目前的贪污、外逃资金,和富翁排行榜上的资产来看,这批几十年积累的公有资产数额相当庞大。几乎每一个厂长和每一个公务员都在转制和加薪中获得了其中的一部分。但这些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民和工人,被排除在分配队伍之外。很难想像这样的私有化将是稳定的,也很难想像在私有化后能够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以东欧俄国的经验来看,凡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公平性较差的,如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经济低迷的时间都长,恢复也慢。而在私有化过程中公平程度较好的东欧系列国家,经济恢复都非常快。目前的国有资产分配公平与否,对今后中国走向哪条道路至关重要。

  中国的左右翼需要合流
  在摆脱极左阴影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曾经为思想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九十年代分裂为左右翼,开始进行"伪问题"的探讨。
  其实,左翼的社会主义者和右翼的自由主义者只应该在一种情况下对立,就是政府的机制决定了权力和责任是对应的。它有什么样的权力就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权力是公民授予的,公民授予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大的责任,授予的权力小承担的责任也小。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国家多承担一些责任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就势必认为应该给国家多一点授权,而反对国家权力过大的自由主义者势必也要主张国家少承担点责任。

  但如果国家的权力并不是公民授予的,国家增加权力,也并不完全用于承担责任。例如农民交了税养活了警察系统是希望它们能保障社会安宁,而不是用来发暂住证收收容费的。网民缴税是希望让网络畅通,而不是拿这笔钱来搞过滤系统,培训网警来阻塞网络的。一方面,通过权力侵吞公用资产,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纷纷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谈什么国家权力"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有意义么?

  如果直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还不能认识到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在于确定一个"公正的底限",热衷于派别之争,那么或许在下一次震荡来临时,已经没有人愿意相信知识分子的话了。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洪秀全之败,女色之过?

  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衰亡,其速度之快和时间的短促,是历史上罕见的。这场狂飙式的运动,潮起潮落,又同妇女地位在运动中的升沉息息相关。关于妇女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恩格斯有句名言:"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列宁更进一步指出:"从一切解放运动的经验来看,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妇女参加解放运动的程度。"以此对照太平天国"其兴也勃,其衰也忽"的过程,与妇女地位在运动中突升骤沉特别是洪秀全对妇女运动从提倡到摧残,是会受到一些启示的。

  一、江山争半壁美人占一群
  太平天国的领袖人物洪秀全,从1843年6月创立拜上帝教起,即以"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作号召,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村贫困劳动妇女参加,在拜上帝教主要发源地广西桂平县鹏隘山区曾经涌现出以杨云娇为首的许多妇女积极分子,与启蒙者冯云山并肩活动,流传有"男学冯云山,女学杨云娇"的民谣。由于通过妇女深入广泛地发动群众,仅用七年半时间即于1851年1月胜利地发动了势成燎原的金田起义。起义时有一首民谣形容妇女参加运动的盛况:"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

  在起义初期,太平军有妇女单独组成的女军,与男军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前线,遵从天王洪秀全"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的旨令,奋勇作战。直到武汉仍然男女同职同官:"贼妇亦有伪职,与伪官相等,间尝出战,红绡抹额,颇矫健。"攻克南京以后东征时,女军仍充前锋,女将苏三娘率领女军首先攀登占领镇江城,当时有人作诗咏赞苏三娘和她从广西带来的赤脚女兵英姿:"绿旗黄?女元戎,珠帽无龙结束工;八百女兵都赤脚,蛮衿扎裤走如风!"更有甚者,天朝举行第一次考试时,有史以来特为妇女参加考试设立女科,拔取了女状元、女进士等,把妇女地位推上顶峰。

  二、不问朝政耽于女色十一年
  在胜利中,以天王洪秀全为首的领导集团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认为大局已定,要关门当太平天子,把同打江山的妇女转为供自己淫乐。在攻克南京前17天,天王即从芜湖江面龙舟上突然颁发一道严分男女界限的诏令:"女理内事,外事非宜所闻"。并用四个"斩不赦"限制身边妇女与外界联系。攻克南京后入城时,跟随天王的妇女都纱巾蒙面,进入天王府即被禁锢,与外界完全隔绝。

  洪秀全早就梦求后妃成群的帝王宫廷生活。他创立拜上帝教时就自言在天上有一房正月宫娘娘,把他的妻子称为又正月宫;金田起义时他即选美纳妃15人;一年后在广西永安围城中:"洪秀全耽于女色,有三十六个女人。"随军打出广西后,虽经蓑衣渡大败仗,但到湖南道州又纳何贡生"进献美女四人";占湖北武昌后,"首逆称选妃,使民间女子往阅马厂听讲,至则选十余龄有殊色者六十人";进入天京小天堂后又征选更多美女。

  据史载,天京天王府"其中约有妇女千百,男贼仅洪逆一人,其中淫恶可知也"。至于具体人数,《江南春梦笔记》中分类评列,讲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类共计1168人属妃嫔;另有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天王。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城至52岁自尽,在美女丛中生活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这时他正值壮盛之年,并且体格健壮,但11年仅颁发过25篇诏书,而且1854年至1858年是空白,5年竟然未发一诏。连曾国藩也感到奇怪:"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杨逆具奏请朝觐,洪逆每批:勤理天事便是朝允也。"

  洪秀全一方面不问朝政,一方面则费尽心计与后妃娘娘们作文字游戏。从1857年太平天国刊印颁行的经典官书之一《天父诗》看,所收选的500首诗文,除起义初期杨秀清假托天父帮助洪秀全排解后妃纠纷的24首口述诗文外,另外476首都是洪秀全进入天京初期三年中写给后妃的夫权独白。他对朝政不发令旨,对美人却平均三四天写一首诗,可见其爱美人胜过江山。

  这些妇女陷入后宫,早晨为天王"洗身穿袍统理发,疏通扎好解主烦,主发尊严高正贵,永远威风坐江山!"向天王参拜:"朝朝穿袍钟锣响,响开钟锣尽朝阳,后殿此时齐呼拜,前殿门开来接光!"拉着金辇陪天王游御苑:"苑内游行真快活,百鸟作乐和车声。"给天王按摩肚子却不得碰着胡须:"小心弯远须顾须,悠悠轻轻摸挨脐!"拨扇驱蚊:"日夜拨扇扇莫停,莫拨榻底要记清!"捧茶拿痰桶:"捧茶不正难企高,拿涎不正难轻饶!"从这些诗可以看到天王小朝廷的威严和荒淫。

  三、从姊妹群到王家奴
  生活在千百个美女丛中的天王洪秀全,嫌那些从广西跟来征尘未净的老姊妹们粗鲁、脏污。听见有人高声说话,他便写诗斥责:"娇娥美女娇声贵,因何似狗吠城边?"看见有人束手缩脚,他训斥:"耕田婆有耕田样,天堂人物好威仪,尔们想做真月亮,到今还不晓提理!"见有人不会刷牙、敷粉、洒香水,他用刻薄的语言讽刺挖苦:"跟主不上永不上,永远不得见太阳!面突乌骚身腥臭,嘴饿臭化烧硫磺!"

  洪秀全毫不掩饰喜新厌旧的情绪:"一眼看见心花开,大福娘娘天上来;一眼看见心火起,薄福娘娘该打死!"他为那些可怜的薄福娘娘们规定了几项杖责戒律:"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夫主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说话极大声六该打,有嘴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还有一项特别奇怪的规定:"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

  后宫妇女失掉了所有人格尊严,一言一行随时都有招致责罚的可能。由于天王宣布过:"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所以妇女们受到责罚时,即使冤枉也不得辩解,只许认错领打,否则便会受到加罪处罚:"打开知错是单重,打不知错是双重,单重打过罪消融,双重雪下罪难容!""雪下"是太平军"刀下"的代称,至少有3个女人因为挨打时喊冤不认错而被杀。被杀的人当中,有人至死不认错并且顶撞了天王,受到五马分尸的酷刑。

  四、天王府外也是妇女嗟怨声
  太平军入城后,最初奉东王杨秀清严令,居民"愿随营者随营,不愿随营者各归民家"。北王韦昌辉代替生病的杨秀清主政后,改行没收一切工商业及强迫男女分离集中住居的"百行条例",男人入营当兵,妇女住女馆参加劳动。当时天京大兴土木,妇女参加天王府建设:"周围加砌高墙,二丈高四尺宽,墙头加砌碎瓷瓦筑,墙外令掳得妇女挑挖濠沟。""其凤门以内,皆系贼妇在内,以供洪逆役使。贼妇中并有能造房屋者,洪逆住处失火,烧去楼房数间,旋经贼令木匠将房架造成送入,贼妇即在内盖成房屋。"另有一道咏叹老年妇女从明故宫拆城取砖石运料苦况的乐府诗:"老人城上摇,旋向城下抛;女人城里拾,旋向城外挑。老人一失足,翻身身必坏;女人一失手,触头头必碎。"

  太平军从得民心望风披靡占得南京,到失民心危机四伏,民众大批逃亡,前后仅几个月工夫。太平军进城前,南京原有人口260万人,春季进城后仅九个月,到当年年底,天朝顶天侯衙核查登记人口时只剩15万人,其中老弱男子4万人,妇女11万人。而妇女减员之快尤为惊人,10月份全城女馆尚有23万人,到年底核查登记的人口,两个月中妇女即减少12万人。与金田起义时"姊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的妇女参军盛况相比,自称小天堂的天京简直像人间地狱,妇女们非死即逃,甚至参加暗杀和组织暴乱的行列。妇女们的境遇,直接动摇了民心、军心。

  五、驱使千万妇女服劳役实行消灭家庭的女馆制
  当时朝野上下,群众反映最为强烈、影响政局稳定最迫切的是妇女问题,由于洪秀全驱使成千上万妇女建房、挖濠、砌墙,由天王亲自监工督迫,风雨寒雪不停,并有打人杀人情事发生,引得民怨沸腾,成为影响政局稳定的重大因素。所以,在金殿君臣恳谈中,杨秀清首先向天王提出这个问题:"女官若有小过,暂且宽恕,即使教导亦要悠然,使其无惊恐之心。譬如凿池挖塘而论,不比筑城作营,若遇天时雨雪霏霏,即令其暂且休息,以待来日。现下雨雪寒冻,勿用紧挖!如此安慰,彼必宽意乐心,知恩感德,勇于从事,事必有成。"

  当时天京城内,从侯以下所有军政官员至平民百姓,全部家人离散,分居在男营女馆,一部分被选征到各王府,主要到天王府服役,久久分离,了无期限,十分悲惨。所以,杨秀清要求把他妹妹等四女官调出天王府的同时,也呼吁允许这些人回家团聚,说:"女官理天事者甚苦,且不是功臣(伤残者)、忠臣(烈士)之妻,即是功臣、忠臣之母,或则有稚子,或则有立功之丈夫,彼为臣者既能舍家而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则为君者自当体彼一念之忠忱,或准其一月而半归其家省视,或准其三十日或二十日归其家省视,或准其一二礼拜日排班轮流而归其家省视,以哺其稚子,以侍其衰姑,或以事其丈夫,使彼亦得尽其先顾国后顾家之谊。"这是想变相地恢复家庭。但因实行得不好,又过了九个月,杨秀清于1854年9月29日假托天父下凡,正式要求"排铺尔一班小弟小妹团聚成家",才把实行了一年半、丧尽人心的女馆解散,恢复了臣民的家庭,但已付出惨重的代价。

  六、沉湎女色至死不悟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依然生活在娇娘美女中,生活更加颓废。在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的时候,洪秀全又从李秀成选送到天京的3000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当时即有人写诗讽刺:"三千怨女如花貌,百八佳人堕溷愁。"

  洪秀全从1856年天京事变到1864年自杀,由于深居宫中,消沉丧志,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他的诏书都像李秀成所说"言天说地"的梦话,诸如《赐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说什么"万国扶朕在天台";听到太平军克复苏州的捷报后,他竟降诏说:"朕睡紧都做得王,坐得江山";在《打死六兽梦兆诏》中,他并不脸红地说,他拐引着两个陌生女子,又打死四只黄虎、两只黑狗,是"天朝江山万万年"的兆征,等等。后来,他连这种虚无缥缈的诏书也懒得写,于1861年7月颁发了最后一道"朕命幼主写诏书"的诏旨,索性把权力交给他的年方13岁、且已学会荒淫的儿子幼主,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洪秀全在小天堂美女群中享受了11年的帝王生活。1864年6月,他活到52岁,在曾国藩湘军的隆隆炮声和后宫女子的嗟怨声中,不得不丢下他那千百个娇娘粉黛,自尽身亡。他死后48天,天京沦陷,天国灭亡,他的宝贝儿子也当了俘虏上了断头台。那座由天王亲自监工和千万妇女用血泪建造了十年、周围十余里的巍峨天王府宫殿,在清军挖出来焚烧的天王尸体的烟焰中,化作"十年壮丽天王府,空余荒蒿野鸽飞"的废墟。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0

主题

6049

帖子

8787

积分

论坛元老

象风一样自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87
注册时间
2004-5-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好人胡适--道德的宝藏

  思公
  自从小时侯中了主义的邪,对各种理论不仅再没弄通过,也渐渐失去兴趣。虽然读书没断过,但水平永远上不去,总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都达不到。胡适是近代鼎鼎大名的思想家,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主帅,关于他的思想学问的书有很多,读了些,也不太懂,更不敢妄谈。但对这个人印像很深,倒不是他的才学,那些不大懂,而是对他的为人,慢慢形成这样概念,这个人的人品了不起,三十年代"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了文人中的流行语,以至林语堂曾在文章中,幽默的拿这开起玩笑。在胡适逝世后,蒋介石题的"德学俱隆"还是得到了人们首肯。

  人们对胡适的思想和学问的赞许,可能造成对他在人品和道德上的崇高有所忽视。在他的年代,社会急剧动荡,兵慌马乱,象他那样,最终得到"好人胡适"的名声,真是难得。在那种不太好的社会,他竟告诉学生,"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他自已也是躬身实践,在与人交往中,总是坦荡,热情,与人为善。他的心灵像一潭明澈的湖水。在老朋友陈独秀遇牢狱之灾时,他不因政见不同,倾力相救,在周作人做汉奸前后,之前他是惮心竭虑地劝说,之后又为其尽力开脱。最伤感的一幕可能是,48年底南京派飞机到北平接走了他这个北大校长和清华校长梅贻琦,胡到南京后,费尽力气,说动政府又派出一架飞机,去北平接那些他的学术界名人朋友,当飞机返回,他满怀希望地去机场接,但机舱门打开,仅几个人下来,胡适当时就痛哭失声了。乱世之泪,何人能解。在文革中,有很多老教授,老学者,想到了他们的朋友胡适,和那架空空的飞机。他的得意门生吴晗,在死去前脑海中是否出现过恩师的身影?永远是谜。

  梁实秋在怀念胡适的文章中特别指出。"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我常惋惜,大家往往注意上联,不注意下联。"胡适不光学问好,他的品行,道德也很让人景仰。我们继承他提倡的民主,自由,最好先少说,而是多学学胡适先生的做人。为此,我准备写几篇小文,谈谈胡适和各种同代人物交往的逸事,或许通过他和这些人的交往,能了解怎麽做人的胡适。也许写不出这麽多,也许写的不好放弃,但我很愿意探寻一下胡适--这个道德的宝藏。

  (一)吹不散的心头人影--胡适与陈独秀
  胡适与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两个巨人,初为同道,但后来走向不同的方向,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互为仇敌,但私谊确胜似亲人。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曾是亲密的战友。1916年当陈经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时,收到胡适从美国寄来的关于文字改革的稿子,大加赞赏。他马上给胡回信,"文字改革,为吾国目前切要之事,此非戏言,更非空言。。。。。此事务求足下,赐以所作写实文字,切实作改良文字之文学,寄登《青年》均所至盼。"在陈鼓励下,胡适很快写出"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并由陈登在《新青年》上,吹起了白话文革命的号角。陈在随后告诉胡,"中国社会可共事之人,实不易得,恃在神交颇契,"愿将胡引为同志。1917年,陈到北大,胡回国后也到北大任教,二人协力齐心,推动新文化运动,同成为这次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

  五四运动后,两人分道扬镳,陈日趋激进,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暴力革命之路,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而胡则坚持科学,民主,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代言人。二人之思想已是水火不容。但胡适并没有忘记与陈的私谊,他在1925年给陈的信中,将他们的关系讲的清楚分明。

  "你我曾共同发表过《争自由》宣言。争自由的惟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争自由的惟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

  我知道你们主张阶级专政的人已不信仰自由这个字了。但我要你知道,这一点在我要算一个根本的信仰。我们两个老朋友,政治主张上尽管不同,事业上尽管不同,所以仍不失为老朋友,正因为你我脑子背后多少总还同有一点容忍异己的态度"

  从上面,我们看到了胡适为人之道的核心--宽容,它反映了人类善良一面最本质的东西。
  五四以后,胡陈分手,陈领导的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北伐,取得一系列胜利,但在1927年两党分裂,遭到血腥镇压,共产党也直落底谷。而在此过程中,最惨的莫过陈独秀,不仅两个爱子,延年,乔年惨遭杀害,自己也被当成失败的替罪羊,开除出自已创立的党。此时的陈独秀,众叛亲亡,形影孤零,过着流亡生活。1932年陈在隐藏中被以共党魁首名义逮捕,当时国民党政府已内定由军事法庭审判他,并处以死刑。陈也抱定必死之心,他给人题写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墨迹,但求速死。

  这时的陈,在别人眼里,仍是共党匪首,千夫所指,共产党则对他弃之如履,不闻不问,真是四面楚歌。这时,正是胡适,鼓动起北大教授,对陈独秀采取了营救活动,通过各种关系,四处活动,由胡的好友罗文干(时任司法部长)斡旋,在蒋介石首肯下,将陈转到刑事法院,以判刑保全生命。胡这不是第一次救陈,1919年陈被北洋政府拘捕,也是胡适出头营救,那时,他们是战友,这次两人在思想上已是敌手,而陈已如无人答理的丧家犬,胡的援手,无异雪中送炭,难能可贵。

  陈在狱中,亲笔给胡适写信,表示了感谢,要知道陈独秀一生孤傲,不管在多潦倒时,高官权贵以可怜心态,送他金钱厚礼,他一概拒之。而在给胡的信中,可看出他对胡的友情和信任。

  "适之先生,
  此次累及许多老朋友奔走焦虑,甚为歉然。。。。审判约在本月底,计尚有月余逍遥。判决后,以弟老病之躯,即久徒亦等于大辟,因正式监狱乃终日禁闭斗室中,不像此时在看守所尚有随时在外散步及与看守者谈话的自由,所以我以为也许还是大辟爽快一点,如果是徒刑,只有终日闷坐读书,以待最后。如能得着些纸笔,或者会做点东西,现在也需要看书以消磨光阴。先生能找几本书给我一读否?

  英文《原富》亚当斯密的
  英文李嘉图的《经济学与赋税之原理》
  英文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
  崔适先生的《史记探源》
  此外,关于甲骨文的著作,也希望能找几种寄给我,先生要责我要求太多了吧。。。。。。。"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陈得以提前出狱,他出狱后,即住在胡适最好朋友傅斯年家中。在南京,武汉失陷后,陈流落到重庆不远的江津县农村,生活窘迫,最不可理喻的是1938年初,共产党在《解放》杂志上污蔑陈独秀是每月拿200大洋的日本汉奸。手段之卑鄙,令人发指,全然要再致陈于死地。反到是九名教授在《大公报》发表声明,为陈辩污。由于手头没资料,没查是否胡适参与此事,或签名。但我相信胡知道会签名,那些人也一定是胡的朋友。1938年胡适为赴国难,终于同意进政府工作,出任驻美大使。他一直关心着陈的命运,他的朋友几次写信告诉有关陈的贫病状况,甚至商量由他想办法让陈赴美。但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显然爱莫能助了。1942年,陈独秀在四川小镇贫困中死去。

  不管胡陈在思想上有多大分歧,但胡始终把陈当做朋友对待,对朋友的遭遇,耿耿于怀。他曾对人讲:1919年北大辞退陈,是他最痛心的事,造成中国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变弱。他甚至天真地说:独秀在北大,颇受我和孟和(陶孟和)影响,故不致十分左倾,离开北大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更左倾了,实开后十余年的政治与思想的分野。不管此话对错,完全可看到胡适心灵的一片良善。

  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看到真正的朋友,才能见到真正的博爱,慈悲,仁义。当年谭嗣同弃尸菜市口,三日无人敢收尸,是湘潭会馆的一个老仆佣,为其收尸送回湖南。袁世凯的大公子克定,晚年潦倒,日本人高官厚禄利诱不受,宁忍清贫,而他的朋友张伯驹收留他,供奉十年,不取一文。胡适在陈身陷牢狱,孤立无助,伸出援手。这些才是大的人性,大的道德。

  今天,胡适,陈独秀都从历史的尘埃中让人重新拾起,抹去污泥浊水,人们又见到了他们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一起吟颂胡适那不朽的诗句吧。"山风吹散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二)君子坦荡荡----胡适与周家兄弟
  思公
  胡适,鲁迅,周作人都是中国文化界的顶级人物,胡,鲁应在最高级,周稍差些,他们都值得尊重,都是大师。可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太多政治色彩,如鲁迅,一度被推上神坛,虽不是一句顶一万句,也是支言片语,就能致人死地,如一句"四条汉子"就让四个步入老年的相识一死三残。毛泽东御笔朱批"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焉然一位鲁圣人。胡适在大陆曾被骂得猪狗不如,但在海峡那边,可也是一尊巨神。老蒋亲笔挽联云,"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而周作人更不必多说,一个汉奸的帽子,足以压他半死。所以我来谈这三个人,首先就是想先剥了他们的种种外衣,去除金粉黑漆,权当三个从青年相识的才子,最后都成大名的文人,从一生的交情,恩怨,看看各自为人的特点而已。

  胡适与鲁迅和周作人的交往,始于1918年,他们同在北大,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很有共同语言,特别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有时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有时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胡象个帅,鲁象个将,而周作人自嘲,敲敲边鼓。三人应是关系不错,但不知因背景不同,还是别的,鲁迅对刚认识不久的胡,从头就怀有戒心。他多年后说,大意是,办新青年时,陈独秀象个开着的房间,说内有武器,刀叉剑戟看得分明,胡适象个关着的门的房间,门上写着内无武器,总让人生疑。鲁的话很奇怪,所有认识胡的人,几乎都会夸胡的坦率性格,为什麽只有鲁迅有此疑心。看来鲁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比常人要强烈许多。

  胡适对周家兄弟是真心喜欢,他一生可能说的最多的赞扬的话就是对周家兄弟。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胡适在日记中还写道:"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而启明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是最早认识鲁迅小说的价值的人之一。他对于鲁迅前期杂文也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如《随感录?四十一》关于"学学大海"、"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段寓意深刻的话,胡适说,看了这段文字,感动得"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另外,胡适曾经曾经想做一部《中国小说史》",一直放在心里,几年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了,胡适对此不是心怀嫉妒,而是报以热情的夸奖,认为"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

  胡适对周家兄弟只落得个一往情深,1926年胡遭到周家兄弟的一次莫名其妙绝交。胡适与周家兄弟在办《新青年》时,有过意见分歧,但只是很小的磨擦,没什麽可结仇的事。1926年5月,鲁迅、周作人和陈源(西滢)在《晨报》发生激烈笔战。当时徐志摩正主编该报副刊版,劝了几次无效后,停登双方文章。胡做为大家的朋友,出于好意给周家兄弟写了封劝说信,言词恳切,劝双方停打此无意义笔仗。没想到,周家兄弟从此与胡绝交。鲁迅此后再没和胡来往。周作人则于1929年主动与胡和好。胡适为此在回周作人的信里对周家兄第写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话:"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远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虽远,相期至深。此次来书情意殷厚,果符平日的愿望,欢喜之至,至于悲酸。此是真情,想能见信。"胡和周作人在疏远了三年多,至此完全和好。过后不久,在周作人的嘱托下,胡帮助他弟弟周建人在商务印书馆找到工作。

  鲁迅不仅没与胡适和好,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不时在文章中挖苦,漫骂胡适,以"正人君子"之名影射胡,极尽苛薄,狠毒之能事。例如,1931年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写道:中国向来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子相好。做牢靠的时候是"偃武修文",粉饰粉饰;做倒霉的时候是又以为他们真有"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任务。见过以后,也奇怪,人们不知怎的先向;他们怎样的称呼,博士曰:"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关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召见胡适是1922年5月的一个趣闻,溥仪宫里刚安电话,打着玩,打到胡适家召见胡适。胡适在1922年7月发表了《宣统与胡适》一文。其中说:"阳历5月17日清室宣统皇帝打电话来邀我进宫去谈谈。当时约定了5月30日(阴历端午前一日)去看他。30日上午,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中接我。我们从神武门进宫,在养心殿见着清帝,我对他行了鞠躬礼,他请我坐,我就坐了……他称我'先生',我称他'皇上'。我们谈的大概都是文学的事……他说他很赞成白话,他做旧诗,近来也试试作新诗。"溥仪要见见胡适,胡适就去了。今天看来,这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儿。而当时,却沸沸扬扬,议论纷纷,有的说"胡适要做帝师"。害得胡后来解释说:"这位17岁的少年,处的境地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寂寞中,想寻找一个比较也可称得是一个少年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没有洗刷干净,所以这样本来很有人情味口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异的新闻了。"没想到这些无聊的无稽之谈,成为鲁迅攻击胡的借口。

  此后,鲁迅在多篇文章中,臭骂了胡适,尤其以一条不实新闻报导,说他为日本侵略者献策。比如,以"何家干"的笔名发表的《出卖灵魂的秘诀》,后来鲁迅将其收入《伪自由书》一文中说:"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胡与鲁迅是老朋友,互相有了解。能用这样恶毒的话吗?鲁迅在提到胡适时,虽然直接的和尖锐的人身攻击不多。但旁敲侧击、含沙射影和冷嘲热讽,却很多。而且,鲁迅从未正面对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地位和作用,进行过肯定。

  反之,对于鲁迅,胡适始终保持着好意,有机会的时候,总要为鲁迅说几句公道话。1936年鲁迅去世后,女作家苏雪林写长信给蔡元培、胡适,对鲁迅进行了攻击。当时的鲁迅骂胡适尽人皆知,而胡适在回信中则尽力为鲁迅辩护。胡适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对鲁迅的漫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鲁死后,也从没发过恶声。读过鲁迅书的人,不免对其人产生敬意,也有人崇尚他的硬骨头精神。但很多喜欢鲁文章的人,同时表示,不敢交这样的朋友。鲁迅死前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也不宽恕。但不知对胡适这样,一直对他友好的人,是否领一丝情?

  鲁讯死后,胡一直和周作人保持友好关系。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胡带领北大师生南下,周留在北京。1938年,胡出任驻美大使途中,听到周作人在日本统治下的北大出任校职,给周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苦苦劝说老僧不要入世,趟日本人的水。但周作人不仅没听,反担任了北平伪政府的教育总督办,和文化委员会主任等伪职,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胡回到北大再次出任校长,而周则囚在了南京老虎桥监狱。在全国对汉奸一片喊打的情况下,胡适在极大压力下帮了周作人一把。他用北京大学的名义给法庭出具了一份证明,说日伪期间北大校产未遭破坏,图书设备还有增加。为此,胡在报上挨了不少骂,说他避护老友。而周在这份证明下,确有减轻量刑。周的心中是明白的。

  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周作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写了一篇回忆胡适的文章,这篇文章可称得上是绝世的精品。当时,胡适在大陆已被批的臭不可闻,更是晚年回到台湾而死,说他一句好话就会有不测之灾。而周作人以文人的最高智慧,竟在大陆做出了怀念之文,真是奇迹。他的文章对胡一句好话没讲,而是细数了由胡帮助出了几本书,几篇文,得了多少钱,分毛清楚。而且特别说起,拿某笔钱,买了坟地,埋了母亲,女儿,至今念念不忘。看着周作人淫晦的文字,深藏的苦心,我几乎珊然泪下。他什麽都明白,什麽都记得。他无话能说。胡适死后,这可能是当时大陆仅有的一篇回忆文章。所以我觉得,周家兄弟还是有一个对得住胡适的,尽管他生前没听到。

  朱学勤有一段话,我很喜欢,将它做个结尾。"胡适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仔细想想,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60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胡适的性格,与这一性格生存的60年环境放在一起,才会使人发现,也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http://cdfenglaiyi.blog.tianya.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517旅游网 ( 川B2-20080114 )

GMT+8, 2024-11-26 09: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