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2-2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雪后天晴,登上泰山,真是美极了!
写了以下这篇文章,还是觉得言不尽意。
大年初二,济南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到济南的名胜千佛山游玩。
新雪,给大门两旁那十几尊神态、姿势各异的石刻罗汉造像,又重上一层银色的轮廓,衬托着那造型生动的罗汉雕像更加栩栩如生。
山石、树木,也都被银色覆盖,千佛山的冬景,因雪而增色不少。
遥想此时的泰山雪景,无疑会更加美丽。正巧天公作美,天将继续晴一天,之后又会大风降温。翌日,将是登泰山的好时机。
登山这日,晴朗、无风,天空是青蓝色的,一进山里,就觉得空气格外清新。
但是路很滑,眼睛既要顾着观赏美景,又要看着脚下的路,非常的忙。
一开始坡路很缓,路旁常会看到一些浑圆的巨石,给人一种十分厚重的感觉。有人曾把泰山的巨石比作力士的肌肉,十分形象。
泰山石多为花岗岩,地壳运动自然形成了许多石壁、石坪。古往今来,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留下了诗词墨宝。遒劲的书法刻于石上,真是字为山增色,石显字精神。
在一些半开阔的山谷处,可以望见远处的山峰,山峰在远处提示我们,后面的路还很长。
登山的游客中,我是初登,但不少人已是数度登临了。一位五十开外的老者,这次已是第五度登泰山了。因为下了这场雪,特地来再登一次。
当我正在给一块题书“逍遥游”的石壁照相时,听到旁边一个声音喊到:“爸,转过身来!”声音听来并不年轻,我转头一看,照相这位恐怕也有六十左右了。再看他的父亲,穿着件军大衣,拄着登山杖,正站在“逍遥游”三个字下面。
与老先生攀谈了一会儿。得知老先生今年已是八十六岁高寿了,是从山脚下一步步走上来的。
行至对松山附近,山中雾气渐起。据说,最近有人看到附近有野兽出没。透过雾气向远处张望,只见对面一座山的石崖上挂着一条冰瀑布,保留着流水的姿态,却是完全静止的。
十八盘终于到了。从这里开始,山势陡峭起来。十八盘又称“天梯”,被飞龙岩、翔凤岭两山夹峙,愈行愈窄。过了升仙坊,路几乎就是笔直的了,赏景只能抬头仰视。路两边的悬崖,简直就像是从南天门两旁悬垂下来的两幅巨型山水立轴。画面上,山石、灌木错落有致,白雪的覆盖既为画面增色留白,又使构图天然而美妙。以我所站的角度,相机是无法拍出这幅画面的。即使用直升机离远了拍,也很难拍出这种效果。这幅只有黑白两色的天然图画,正适合用构图视角超脱了透视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来展现。
当我们登上南天门,来到天街时,云雾越来越浓了。置身缥缈的云雾之中,仿佛真的来到了仙境。那一丛丛树枝,几乎被银色裹满,与千佛山的雪压枝头又有不同。后来我才知道,泰山顶上那挂满枝头的白色结晶体,气象学上称为“雾淞”,是在气温降至零下十几、二十度的情况下,云雾滴碰在树枝上形成的。
这之后的路相对平缓,走来十分轻松。路边,堆了几个小雪人,十分可爱。
待我们走到碧霞祠、大观峰摩崖石刻处时,天空突然放晴了。朗天丽日之下,我们站在泰山最高峰玉皇顶上,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放眼望去,一片片山坡是白色的,一丛丛树林是白色的,碧霞祠那巍峨庄严的屋顶是白色的,远处轻盈的银白云雾之中,一座山峰像一座仙岛一样飘浮其中。
在古代人的想象中,玉皇大帝在天上的居所就如同泰山之巅这般美丽吧!
太阳只照了这么一会儿,下山时,就觉得树枝上的雾淞明显比我们上山那会儿细一些了。上山时被云雾笼罩的月观峰这时也露了出来,几个游人登上了山上的亭子。登顶的人愈来愈多了,几只喜鹊欢快地从我们眼前飞过。
陪我登山的妹夫,已是六登泰山,他说,这一次的风景,当是数一数二的。五、六月间,青山如黛,槐花夹道,那时的泰山也非常美丽。
我是在下山之后,才细读了一本介绍泰山的书。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封禅、祭天的神圣场所,其人文景观的布局构思也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计的。以举行祭祀大典的岱庙始,按朝天登封的活动程序,沿途依次修建了岱宗坊、一天门、中天门、升仙坊、南天门等牌坊,依托着雄伟高大的泰山形体,构建了一条由人间闹市直登天府仙界的通天之路。
书中引用明代王思仁的话说:生在中国而见不到泰山,见到泰山而不能游,虽游而不能以两日达到遍游,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
泰山的后石坞、天烛胜境以及山下的岱庙石碑、灵岩寺泥塑等景点,都是特别值得赏游而此次我未能游的。
那么,泰山,我们来年再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