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7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当我出新加坡海关后,找马来西亚海关官员要了份新山地图。原本我只有一天的预算,就准备在新山周边看看马来人生活的地区,拍摄一点具有马来风情的照片。走过新山的马来西亚海关后,我茫然无措地张望四周,准备随便找辆公共汽车往市区。几个华人模样的出租司机把我拦下了。谈了一会儿,强(john)出现在我面前,闻讯我的要求。我说只是去一趟有历史的地方或者马来人聚集的老街。
于是强说“40零吉”。
我向来不会讨价还价:30
于是ok,强带着我去到了新山的苏丹皇宫,堂皇富丽,但是我实在不感冒,于是再次向强解释我的意向:有着历史的马来人村庄或者有着华人历史的街道,最好能碰见几个岜岜和娘惹.
一下一些资料可以看看
马六甲(又译麻六甲,馬來語:Melaka,爪夷文:ملا,英语:Malacca),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在马来半岛南部,濒临马六甲海峡,首府马六甲市,有古城之称。马六甲州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约73万。
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曾以马六甲为大本营,建立城墙、排栅和鼓楼、角楼,并建设仓库储存钱粮百货。郑和船队开往占城、爪哇等国都先在马六甲停泊;由暹罗、忽鲁莫斯等国回程时,也在马六甲聚集,打点钱粮,入库保存,等候信风驶返中国。
峇峇娘惹(或稱土生華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國明朝后裔。峇峇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归类为華人(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廣東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
一般扞卫传统中华文化的人士经常断言峇峇娘惹是数典忘祖,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政黨) 的創始人陳禎祿就是诞生于马六甲的土生峇峇华人,可是为了拥护中华文化, 他作了以下的答辩: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陳禎祿逝世后, 他的墓碑上刻着“民国四十九/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1]。当时距离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迁台已经十年之久, 加上马来西亚已于1957年独立, 马来西亚华人普遍上为了避免其他种族质疑效忠程度已采用公元纪年。陈氏家族采用民国纪年为正朔, 此举不止为陈祯禄一生维护中华文化的贡献刻下句点,也让那些断言峇峇娘惹是数典忘祖的人汗颜。
马六甲三保山墓地达二十五公顷,有一万两千个坟墓,许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国三代遗存的。其中一块墓碑以明朝为正朔刻了“皇明显考维弘黄公**寿姐谢氏墓。壬戌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这一墓碑受不少学者在马六甲研究上引用。对于祖宗留下来的礼仪, 马六甲峇峇娘惹社群虽不懂涵义却保留下来, 让三保山成为极为珍贵文化遗产。
十九世紀的峇峇家庭,往往可以看到屋內挂着著书写工整的汉字对连,而屋子主人对这些陌生的字却不识也不懂, 这是因为文化上峇峇娘惹还是认同华人文化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