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7-10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马岭镇大石梯 荒草湮没的茶马古道
--------------------------------------------------------------------------------
作者:雅安日报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名山县马岭镇七星村的大石梯被定为与茶马古道有关的遗存文物。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45个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梯位列其中。
4月21日,同名山茶人蒋昭义一同来到名山县马岭镇七星村,探秘茶马古道大石梯。
荒芜的古道
从名山县马岭镇政府出发,沿着乡村水泥路约行7公里后,车在一住户前停下。
“这里就是大石梯。”司机指着房屋前山坡说。随着司机手指的方向看去,一片竹林中难觅石梯的踪迹。走进竹林,一条往下延伸的石梯呈现在眼前。
石梯全由石板铺就,每块石板长约一米,宽30厘米,但两端已经被青草覆盖,只留宽20至30厘米的石面。石梯两旁的条石已完全被荒草淹没。
“我们把条石叫栏杆石,每块石条长5米左右,竖直地放在石梯两旁。”马岭镇七星村村支部书记韩志明从石梯上往下走,“这些石板和石条都是就近取材”。
越往下走,石梯越来越陡,路也越来越滑。
“因为石梯很少有人走,都被草荒了。”韩志明说,“上世纪80年代左右,人们在石梯上凿出防滑齿,当时村里还没有水泥路,村民和到老峨山的游人都要走这条路。”
大石梯大约有400米长,“大石梯原名千尺山,原来有656步,现存有400多步。”今年57岁的韩志明说他从记事起就通过这条路到马岭场镇。
探秘:
大石梯修建时间之谜
在大石梯行走约十米后,就会发现右侧立有一根石柱,石柱呈六边形,上半部已经损坏,隐约可见上面有字迹。蒋昭义就近拿起青草擦拭石柱,发现石柱上刻有“XX历十六年十一月立”题记,正中则是“天目寺分岭边界”。
“前面是老峨山下的天目寺,这里可能是到天目寺和丹棱的分界。”蒋昭义解释说。中国历代王朝年号中有“历”字的不少,从唐至宋均有,“XX历十六年”究竟是哪个年代却难考。
在距大石梯500外,韩志明找到了一石碑,上书“天目重修路道碑记”,上面落款时间为“大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但因碑记有“重修”字样,仍然无法确认这条道路始建的年代。
在“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记”中出现“天顺三年将茶报入蜀国……虽有前修,未通正处……今岁……命匠工用工修砌……”等字样。
“虽然天顺年号在元代和明代都有,根据碑记可以确认,此处天顺三年应该为明代的,即公元1459年。”蒋昭义说,“我们只能确认现在建成的大石梯是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修建的,由此可以推测,分界岭石柱上的‘历十六年’应该为‘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蒋昭义说。
大石梯修建者之谜
“听说大石梯原是佛徒修建的,传说这个佛徒是朱元璋的儿子。”韩志明说,“当地老人们讲,老峨山下的天目寺原来不叫天目寺,是因为朱元璋的儿子在此求得一撮茶叶治好母亲的眼疾后赐名的天目寺。传说朱元璋的儿子还修了一条大道,供村民和游人通行。”
传说毕竟是传说。
“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记”后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记者只好来到名山县方志办找寻相关史料。
名山县方志办工作人员沈世林在《名山县志》上找到“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记”全文,里面有“名山知府”“历侍六朝承奉宋公闻之修路”等字样。
沈世林说,“从碑记文字判断,除了名山知府外,当地的名人望族也出资重修了大石梯到天目寺的道路。”
大石梯成为茶马古道之谜
从大石梯分界岭石柱文字和“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记”上,我们知道大石梯除便于当地人出行外,也是通往老峨山山下天目寺的必经之地。
这条看似普通的石梯,竟也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茶马古道”源于“茶马互市”,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据史籍记载,唐代已有各种茶叶从内地运进藏区。
“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记”中记载,僧侣在天目寺一带“栽茶为业”,在“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将茶报入蜀国府中投纳。蒙魏内相官员并旗军同来看守,一年一进无违……今岁新委内相金璋领命至此,大管茶茵进贡……”
“从这段记载可知,当年大石梯是明代贡茶的官道。”蒋昭义说,“说明名山县、百丈县(唐时设,明洪武时废,今属名山县)已是当时的重要产茶区。”
“明朝中期,名山县的大多寺庙都成为贡茶之所,蒙顶山贡茶就是其中代表。”沈世林说,“从天目寺出产的贡茶经丹棱到成都,供给统治者享用,而边茶从马岭出发,过雅安到藏区,如果要换马就需要经过新店镇的茶马司获得通行证。”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而大石梯有幸成为了它的一部分,见证了这段历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