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窄窄的水泥路越走越险,一个接一个的发夹弯加上超过三十度的坡度,雨雾也越来越密。离开路过的大坪村后就没有看到人烟,有点怀疑是不是走错路了,不过这样的山路上既然无法调头就继续前行吧。雾愈来愈浓,转过几个弯,见到了木墙青瓦的农家院子,掩映在树丛里。天然木材的色彩在雨雾中让我们感到一丝丝暖意。去一个从没到过的地方,到达目的地之前,常常会有一点恐惧感。一旦见到人烟,那种感觉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车子开到水泥路尽头,停下来,问问路边人家的老大娘。原来我们已经走过了,回头拐上一条石子路,两边有栏杆,前行不到一百米,一栋同农家小院一样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房,退缩在雨雾中,不那么真切的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乐和家园”接待处“乐和书院”,地球村想要实现梦想之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尤林已经等我们很久了。他是这个项目的志愿者之一,大学毕业到这里,已经呆了两年。我们是上个月参加沱沱河长江源环保站认识的。他带我们安顿好房间,放下行李。站在二楼的回廊,眼前一片雾蒙蒙,依阑而坐,这意境如诗如画。“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或者如“细雨湿流光。”
整个小楼就我们一群人,小朋友们已经自己玩开了。跟随着尤林朝村子里的农户家走去。道路两边新种了一些中药材,如杜仲,厚朴,黄连等,还有笋用竹基地。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农村风光,没有像有些地方那样,把路边的景色打造得很精致。因为下雨,村民们都在家里干些家务活。来到为我们准备晚饭的人家,老两口正忙个不停。老大娘带着大伙儿到地里掰苞谷,一会儿煮了吃。山上海拔较高,这时节还有嫩玉米。
另一位志愿者罗老师也过来了,带着大伙儿继续逛。罗老师已经退休,不过精神特好,或许是拜山里空气好的缘故。这个项目叫“乐和家园”,是廖晓义老师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尝试。农村城镇化或许是一条好的路,但是不应该是唯一的路。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农民离开土地,不能再为过年养一头年猪,养几只下蛋的鸡,也许不是所有农民期望的生活。让愿意留在土地上的人们继续在这里生活,过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能持续的发展,也有可能是另一条生存之路。“城市让生活更美丽”,但“乡村让生活更真实”,这是廖晓义老师的观点。
晚饭在农家,坐了三桌,简单的饭菜。先是一盆煮苞谷,一人啃完一两根,上桌吃饭。喝酒的人一桌,有酒喝就吃得很慢,菜热了一次又一次。屋外又飘起了小雨,酒还在继续。大爷大娘偶尔来聊两句,大爷以前喝酒,不过现在不能喝了。江哥记忆很深的几句诗这时候很合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饭后步行回乐和书院,也就是我们住的地方。山中的夜很静,只有我们的攀谈声。
月亮还没有出来,第二天就是中秋,今晚的月亮一定很圆。如果这么早睡觉,岂不辜负了良辰美景?书院的教室里,投影和电脑已准备好,还有一堆礼物。尤林先给大伙儿介绍了“乐和家园”项目的情况,还有廖晓义老师的环保理念,每个人都有感触。“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接下来的节目,让大伙儿兴奋起来,屋子里充满喧嚣。在闽南呆了十多年的坤和两口子把文化也带回来了,组织大家玩“搏饼”。据说这是郑成功发明的一种娱乐方式。当年带兵打仗,常常要在外过中秋,为了排遣士兵们的思乡情绪,他们在军中玩起搏饼。后来在闽南地区就流传下来了。中秋节甚至被叫成搏饼节。
所有的礼品被瓜分完后,女人和小孩到外面烧烤去了,几个男人继续坐在里面喝茶。中央四台正好在播放杨欣老师的访谈,谈论的就是我们服务过的沱沱河保护站。
烧烤到尾声,访谈也结束了,吃过带来的月饼,大伙散去,回房间睡觉。江哥,老纪,尤林和我继续喝茶聊天。天晴了,月亮从云层中露出来,一地清辉,四周的山脉显出轮廓,黑黝黝的起伏着。“淮南皓月冷千山”,冷字道出此景。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月光下,漫无目的的谈话让一切显得很随意。廖老师的想法很好,我也期望能成功。不过经济问题好解决,而心理上却难以处理。人常常需要新的活法,包括换个新的地方,城里人和农民或许都在向往对方的生活,就如很多年前我们的诗人在想象月亮的那边会怎样。
晨起,雨又下起来。早餐有玉米饼,新鲜的嫩苞谷做的。老两口一早就起来,从地里掰下来,剥出籽,磨成浆,先煎成型,然后上笼蒸熟。切成条,加点辣椒一炒,是很好的下饭菜。不过很费工夫,辛苦他们了。
因为下雨,无法爬山。早餐后,告别乐和家园的志愿者和村民,下山回家。一回头,远处的山出现了,在云雾的缭绕中,仙山般美丽。再见,下次再来看你。
原贴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5232630100xbl9.html
|
|